科技創新在北京生態環境的改善中發揮了關鍵的支撐作用。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昨天&&,“十四五”時期,本市將逐步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監測網絡,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北京市空氣質量去年首次全面達標,熱點網格、車載移動監測等技術手段成為大氣治污的有力幫手。以北京市PM2.5的主要排放源揚塵為例,本市2019年起開展平原地區道路塵負荷監測,每月覆蓋270多個鄉鎮、1900多條道路。
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聶磊&&,2020年和2021年的全市道路塵負荷分別下降了26%和10%。2020年起,在原有研究基礎上,又開展了施工工地和典型行業周邊道路的塵負荷規律研究,凝練出了工地出口道路塵負荷的監測分析方法。本市每個月對全市500多個工地的出口和典型行業周邊的道路開展監測,為道路揚塵實現從源頭上進行管控提供了技術保障。
目前,本市綜合應用自動監測、衛星遙感監測及地基雷達監測技術等手段,建成了國際一流的天空地三維立體體系,實時監測本市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變化情況,建成了1000多個傳感器組成的街鄉鎮高密度監測網絡。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鹿海峰介紹,構建溫室氣體監測體系已經提上日程,溫室氣體監測是支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十四五”期間,北京將逐步建立自動監測為主、遙感監測為輔,走航和手工監測為補充的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監測網絡,用來科學表征北京市空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水平以及變化趨勢。
同時,北京還要開展典型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來進一步探索開展城市生態系統碳匯監測,進行減污降碳協同分析與評估,為北京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據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入從量變到質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攻堅期。結構型污染問題仍然突出,資源節約與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市生態環境局科技與國際合作處處長明登歷&&,要依靠科技進步來構建現代化的環境治理體系,要綜合應用大數據技術,AI、區塊鏈等智慧化的技術來打造智慧化的監測、監管、執法和決策支持系統。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試點、示範,以及系統的集成和産業化,要提供更加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解決方案。“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創新來支持環境改善和首都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明登歷説。(記者 駱倩雯)
(原標題:科技創新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本市將建天空地一體化溫室氣體監測網絡)
-
北京市將建天空地一體化溫室氣體監測網絡
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聶磊&&,2020年和2021年的全市道路塵負荷分別下降了26%和10%。
-
石景山19處微空間如今“小而美”
近日,石景山區魯谷、八角、古城、金頂街、老山5個街道的19處小微公共空間完成提升改造。
-
3年內城市副中心將建設一批新型消費商圈
位於運河商務區、面積10萬平方米的遠洋樂堤港購物中心預計今年內開業,入駐的260余家商鋪中有46家是通州“首店”。
-
依託"832平台"深入推進政府採購脫貧地區農副産品
據介紹,“832平台”是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四部門指導下,由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的脫貧地區農副産品網絡銷售平台。
-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專家回應防疫熱點
從近期一線救治情況看,奧密克戎導致的重症率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