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 一學就會 老年人喜歡這樣的智能設備
2022-11-22 14:37:46 來源: 北京晚報
圖集

  智能語音全交互機器人、智能腕帶、居家安全警報器、紅外人體感應探測器、“一鍵呼”……如今,越來越多的智能養老設備走進了家庭,在居家養老中發揮着作用。不過,操作複雜的智能設備也給老人帶來了困擾,讓許多老人對智能養老設備持懷疑和觀望態度。老人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智能設備?智能設備如何才能真正為老人所用呢?

  老人的需求最終會匯集到智慧養老&&上。

  ■智能機器人給老人做伴兒

  “小聯,小聯,給我唱一首《東方紅》。”家住花園路街道北航社區的陳大爺92歲了,獨居多年的他最近多了一位新“朋友”——AI 智能語音全交互機器人“小聯”。

  別看“小聯”個頭不大,功能可不少,它擁有娛樂、提醒、服務、對話等8項功能,內置了多個養老服務項目和語音知識庫。今年年初,北航社區試點引入了這款機器人,率先投放給近500戶7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的陳大爺成了首批“嘗鮮者”。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陳大爺已初步掌握了機器人的操作。“小聯,小聯,我要聽新聞。”“小聯,小聯,今天天氣怎麼樣?”平日裏,陳大爺已經習慣通過“小聯”獲取各種資訊,“小聯”也會及時提醒陳大爺吃藥,陪老人聊天、唱歌。老人需要陪同送醫、叫車出行等服務時,只要動動嘴呼叫“小聯”,後&的專業服務人員就會收到指示,立即安排上門服務。如果老人突發意外,只要通過語音通知“小聯”,救助人員就會在18分鐘內趕到家中。“有了這個機器人,心裏覺得踏實多了。”陳大爺説。

  前幾天,“小聯”突然無法對話了,陳大爺趕緊找到社區志願者求助:“我家娃娃怎麼不理我了?”志願者上門調試後,“小聯”恢復了正常。“我家娃娃又能跟我説話了。”陳大爺喜笑顏開。對於陳大爺來説,“小聯”已經成了他生活中的精神慰藉,緩解了寂寞和孤獨。

  ■智慧&&可滿足多種需求

  在北航社區,像陳大爺一樣的獨居老人很多。社區裏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社區總人口近30%,80歲以上的老人有1500多人,90歲以上的老人有200多人,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

  “這些老年人的普遍需求是就醫、出行、照護,還有送餐、康復等生活服務。此外,老人對文化娛樂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樣強烈。老年人數量多、需求大,單靠社區居幹的力量是無法滿足的。”北航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同華説。此前,社區幫助老人解決生活難題,靠的僅是一部電話,每天由居委會幹部和志願者接聽、記錄老人各種需求,再&&對應的服務機構解決。

  為更好地服務老人,今年初北航社區引入了養老服務聯合體智慧養老服務模式。劉同華介紹,這一服務模式由政府指導、社區主導、公益助力、智庫推動、養老機構優勢互補、志願力量補充相結合。老人的需求通過智能設備終端,傳遞到智慧養老服務&&上,&&有效對接服務供給與需求信息,依託&&整合多方專業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對應的服務。目前,養聯體成員單位已達30余家,涵蓋社區自治組織、基金會、智庫和專業服務機構等。

  在老人家中,除了智能機器人“小聯”,還安裝有非接觸式監測儀、門磁、煙感、水流傳感、燃氣感應報警、“一鍵呼”等智能産品,同時為老人提供服務。

  “通過這些設備,我們能知道老人什麼時候出門、什麼時候回來,感知老人是否正常用水用氣,實時監測老人的活動軌跡,判斷老人是否發生危險或是否需要幫助。當監測到老人意外摔倒或長時間不動彈時,設備會自動發出報警短信及跌倒位置信息,通知子女或指定人員,以便老人及時得到救助。”養聯體工作人員楊秀婷介紹説。

  ■智慧&&背後有精準分工

  在社區養聯體服務中心的中央大屏上,安裝在老人家中的智能設備發出的所有呼叫數據,會實時顯示在智慧養老&&上。大屏上滾動更新着訂單情況,標明了老人的姓名、樓號、服務名稱、時間和狀態;還有安全感應器發出的告警提醒,都會作為工單精準派給專業服務商或社區志願者。

  “為老人提供服務的看似是智能設備,其實還是‘幕後’的服務人員。為老服務的事項又多又繁雜,還要隨時響應老人的緊急呼叫,有些工作必須依託專業人員進行。如何讓有限的人手發揮最大的作用?智慧養老&&通過精準分工,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北航社區養聯體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劉永利説。

  前段時間,年過八旬的劉大媽起夜時不慎跌倒,一時爬不起來。當時正是凌晨4時許,兒子遠在郊區,街坊鄰居都在熟睡。她的老伴兒已年過九旬,一時不知該找誰求助。這時,老人想到了呼叫智慧養老&&。接到老人的求助信息後,後&工作人員一邊迅速與999急救中心取得&&,一邊指派附近的聯訊安防工作人員和樂老匯的護工前去救援。很快,救助人員和車輛及時將劉大媽送往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無法提供的服務,社區志願者也能成為有益的補充。北航社區成立的十支志願服務隊有100多名志願者,他們承擔起了為老人送菜、取快遞、買藥、愛心出行等服務。

  72歲的崔桂榮帶領5名志願者,與97歲的陳大媽結成了志願幫扶對子。由於陳大媽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還要照顧常年生病臥床的70多歲的兒子,崔桂榮和隊友們每週五都會按照陳大媽開出的菜單去幫她採購食材,送貨上門。“比起‘老老人’,我們這群‘小老人’尚有能力去照顧他們。而老人日常生活的一些小需求,就由我們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

  ■智能設備需兼顧老人需求

  從常見的智能手環、“一鍵呼”,到專為老人設計的報警拐杖、監護床……一波又一波的智能養老設備在社區推廣,有的社區光是為老人發放的“一鍵呼”就有好幾種。但像“小聯”這樣受歡迎的産品並不多,有不少智能設備成了“雞肋”,老人覺得不好用,乾脆被長期閒置。記者採訪多位老人後發現,面對智能設備,學不會、怕用壞、認為沒什麼用,是大多數老人的顧慮。

  “其實老人也渴望接受新事物,但很多産品功能多、操作複雜,我們花很長時間也只能學會一些簡單功能,還有一些功能學了就忘。真有急事了,我還是習慣打電話求助。”胡大媽的抱怨,説出了很多老人的心聲。

  劉永利在社區為老志願服務中,幫助最多的就是與她年紀相倣的老年人。在她看來,老人對智能設備接受程度低,一方面是不習慣操作電子産品,一方面是因為看不懂説明書。楊大爺的女兒給父親買過好幾款智能手環,可父親總是戴上沒多久就把它摘下來,丟在一旁閒置了。“我不習慣戴,手環沒電了也不知道,作用不大。”楊大爺説。

  調查中,不少老人&&,有的智能設備需要經常充電,老人嫌麻煩;有的智能設備需要定期升級系統,老人更是弄不明白。“我們不習慣&&客服,按照提示操作也跟不上,就希望有會用的人幫忙操作。”楊大爺説。

  此外,一些智能設備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誤差。王大爺家中養了一隻小狗,每當老人外出時,小狗就在家裏上躥下跳,以至於紅外監測設備識別錯誤,誤將小狗的行為判定為老人在家摔倒,發出了緊急警報。鬧了幾次烏龍後,王大爺乾脆把設備拆掉了。

  那麼,老人真正需要什麼樣的智能設備呢?楊大爺認為,智能設備首先要考慮老年人的接受度,盡可能簡單易操作,讓老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使用上適應老年人的思維模式和操作習慣。

  胡大媽認為,智能設備背後還要有專業人員的支持:“設備怎麼用有人教,維護也有人管,遇到問題了能隨時找到人幫忙,這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還有一部分老人不願使用智能設備的原因,是捨不得花錢。老年人的消費觀比較傳統,偏向節儉,捨不得花幾百上千元購買智能設備。即使目前進入老年人家庭中的智能養老設備大多是政府買單,有些老人還是不敢貿然嘗試,擔心電子産品容易損壞。因此,智能養老設備要想普及進萬千老人家,價格也要更親近普通的老年人群體。(記者 褚英碩)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磊
北京要聞
天鵝遨游燕山深處
天鵝遨游燕山深處
北京深山裏的尋豹人
北京深山裏的尋豹人
冬雨之中游故宮
冬雨之中游故宮
改造老舊小區 增加居民幸福感
改造老舊小區 增加居民幸福感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5431112914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