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的世界裏,數字人也能“創造”價值。昨天,市經信局正式對外發布國內首個數字人産業專項支持政策——《北京市促進數字人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到2025年,本市數字人産業規模將突破500億元,初步形成具有互聯網3.0特徵的技術體系、商業模式和治理機制,成為全國數字人産業創新高地。
據悉,北京將支持開展數字人電商直播,探索遠程銀行視覺坐席、數字人視頻面審面簽、數字銀行智能客服,探索數字人綜藝節目、演唱會、直播、電影等快速審批流程。
數字人貫穿互聯網3.0核心技術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3.0産業熱度持續提升,成為全球産業界和投資界創新熱點,覆蓋數字人、數字空間、數字物品、數字資産等領域。
“數字人是數字形態的擬人應用,貫穿了互聯網3.0核心技術體系,商業落地路徑較清晰,是較快落地的互聯網3.0細分領域之一。”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説,北京數字人技術儲備豐富,處於産業快速發展期,國內頭部數字人企業在北京集聚,涌現了冬奧手語數字人、央視數字主持人等典型案例,圖像引擎、建模渲染等部分技術環節在國內領先。北京將以數字人産業為牽引,夯實底層技術支撐能力,驗證産業發展模式,以點帶面,促進互聯網3.0産業整體發展。
《行動計劃》是國內&&的首個數字人産業專項支持政策,從構建數字人全鏈條技術體系、培育標杆應用項目、優化數字人産業生態等方面為支持數字人産業發展提供了指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數字人産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培育1家到2家營收超50億元的頭部數字人企業、10家營收超10億元的重點數字人企業;建成10家校企共建實驗室和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打造5家以上共性技術平台;培育20個數字人應用標杆項目;建成2家以上特色數字人園區和基地等目標。
打通數字人自研技術鏈條
數字人是個全新的産業,很多相關的産品都是聞所未聞。但産業的底層依然需要技術支撐。《行動計劃》安排了三大任務,第一項就是創新引領,構建數字人全鏈條技術體系。
據介紹,本市將夯實底層技術支撐能力,支持企業、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機構,圍繞數字人技術路線及關鍵節點開展技術攻關,聚焦建模軟體、渲染引擎、物理引擎等基礎軟體,重點突破光線追蹤、深度學習超級採樣、面部建模、姿態表情模擬、高保真視頻流壓縮等核心算法,攻關算力芯片、傳感器、光學器件、電池等基礎硬體,打通數字人自研技術鏈條。
數字人也有生産工具。根據《行動計劃》,北京鼓勵研發並推廣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終端設備及裸眼3D、全息成像等數字人顯示解決方案;廣泛應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自然語言理解等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智慧大腦、情感計算等新算法,提升數字人交互體驗。
金融領域探索數字人面審面簽
《行動計劃》顯示,數字人將進入數字消費領域,支持開展數字人電商直播、數字人流媒體製作等業務,搭建全場景XR數字化呈現軟硬體場地等運營設施;數字人在金融領域則探索遠程銀行視覺坐席、數字人視頻面審面簽、數字銀行智能客服、線下櫃&數字銀員等創新應用;同時,還將依託本市名勝古跡、博物館、大劇院、體育場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支持推廣數字人特色應用;愛看直播、綜藝節目的年輕人也會發現,北京將基於電影、電視、互聯網視頻網站、短視頻等傳媒平台,創新數字人展示互動方式,探索數字人綜藝節目、演唱會、直播、電影等快速審批流程。此外,還將打造精品數字人品牌,支持數字人參與廣告營銷、品牌代言;利用社區、購物中心、城市廣場、商業街區的現有公共服務設施,搭建數字人體驗的線下場景。
在優化數字人産業生態方面,本市將完善知識産權保護機制,探索數字人二次創作、周邊衍生品權利保護;圍繞數字人技術創新、場景應用,打造數字人産業園區和基地,為入駐園區和基地的企業給予扶持政策。
“本市將構建具有競爭力的技術體系、創新活躍的業態模式和包容審慎的治理機制,全方位推動數字人技術突破、應用示範和産業聚集,形成具有互聯網3.0特徵的産業發展新範式。”相關負責人説。(記者 曹政)
-
北京新增1例本土病例,為無症狀感染者轉確診
8月6日0時至24時,新增1例本土確診病例(為8月3日診斷的無症狀感染者轉確診病例,已通報)。
-
北京建成區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367.32平方公里
據統計,2022年汛期,龍潭西湖調蓄工程共計蓄水4次,累計收集雨水達14萬立方米,有效緩解周邊溢流雨污水直接入湖污染問題,和周邊道路汛期積水內澇問題。
-
打造“大戲東望”品牌 胡同深處有個“寶藏劇場”
記者了解到,這部作品剛剛在廣州大劇院可容納上千名觀眾的大劇場成功演出,由QFun兒童實驗劇團的北京團員和廣州大劇院招募的廣州孩子們共同出演。”
-
亮相國際舞& 數字服務企業借力服貿會加速出海
昨天下午,十多家媒體來到中關村軟體園,就服貿會典型案例企業參加2022年服貿會情況進行採訪。
-
北京市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啟動
日前,北京市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在中國農業大學啟動,首批100名“頭雁”學員正式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