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未來” 央美師生與非遺傳人同場展作品
2022-06-11 09:10:49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到來前夕,來自民間的剪紙、泥人等100件非遺作品與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師生的88件(組)作品,在炎黃藝術館通過“非遺·未來”展開啟一場無聲“對話”。展覽由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炎黃藝術館共同主辦,分為“非遺·傳承”和“當代·超越”兩個板塊。前者展示了申沛農、滕鳳謙兩位大師的剪紙作品,以及手工磨花鏡、面人張作品共100件;後者展示了央美實驗藝術學院學生作品60件、教師成果28組。

  “非遺轉化為當代作品可以遵循多種邏輯,可以用傳統技藝來做當代形式作品,也可以是傳統理念和當代碰撞産生思考和嫁接。”展覽執行人之一、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副院長鄔建安介紹,在此次展覽上可以看到許多藝術品符合這兩種創作邏輯。

  最大一組作品《異錯鎮》對扎染技藝進行了當代轉化。扎染是織物在染色時把其中一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種染色方法。創作者鄭嘉燕以多種多樣的手法扎住布料後,卻只扎不染,進而堆疊出形態各異的造型。“她把扎染技法變成軟雕塑的造型手段,做出人偶服裝。”鄔建安説,再讓“演員”穿上這些服裝出演電影《異錯鎮》表達一種別樣的鄉愁。

  瀏覽藝術館,可以通過很多作品感受到當代藝術家心中對傳統、對家鄉深沉的愛。如宋紅權以石雕技藝複製了曲陽人生産生活中的常用工具,以此致敬身為曲陽石雕匠人的父親和爺爺;蔣睿瑩用奶奶教給她的結繩技藝創作出大型繩藝品;王睿妤純熟運用民間美術裏的自由想象,對吃西瓜展開奇異想象……

  此次展覽將展至6月19日。主辦方介紹,該展早在本輪疫情前就佈置完畢並短暫開放,後因疫情關閉。此次復開正值畢業季,展覽上的7位央美應屆畢業生也意外收穫了唯一的畢業季線下展。(記者 李洋 方非攝)

  (原標題:100件非遺作品對話88件(組)實驗藝術品 央美師生與非遺傳人同場展作品)

+1
【糾錯】 責任編輯: 畢尚宏
北京要聞
通航在即
通航在即
加油!少年!
加油!少年!
北京大部分區域恢復正常生産生活秩序
北京大部分區域恢復正常生産生活秩序
助力高考
助力高考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3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