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出現確診病例,3月19日以來,東城區北新橋街道北小街3號院及其周邊部分胡同被劃入封控區、管控區。在核心區的平房院中設置封控區,北小街3號院是首例,而且面積達3000平方米。連日來,區域內通過“一圖一冊”精準管理、記錄“民情日記”精細服務居民、設立臨時公廁“一人一消殺”等措施,全力保障居民健康與日常生活。
“一圖一冊”精準掌握動態
北小街3號院是個面積3000平方米的大雜院,共有居民91戶、198人。與樓房不同,平房院面積大、居民戶數多,廁所、廚房大都在屋外,這些都讓這裡的封控工作面臨挑戰。
3月19日晚10時,北新橋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聞超和6名同事進駐封控區,他們首先摸清底數、完善&賬、製作圖冊,一一攻克難題。
在聞超手中,一張圖紙上,封控、管控區一目了然,各家各戶的典型信息密密麻麻標注在上面。“這是我們的大數據,根據這張圖和手頭的&賬手冊,我們能精準地掌握每一戶的位置、情況和生活需求等。”
與樓房封控區相同,北小街3號院的居民們家家戶戶也都安上了門磁。門磁與大數據平台相連,督促居民們除了到屋外廚房做飯、到院門口如廁,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院內分佈着4條小道,我們也施劃了單向行走線路,保障大家不交叉。”聞超説。
同時,封控、管控區域內,聞超等工作人員也實施閉環管理,每輪工作結束會乘專車至集中隔離點休息,與居民和外界不直接接觸。
“民情日記”記錄居民需求
封控區居民戶數多,需求自然也繁多。為了精準解決居民需求,保障人員記起了“民情日記”。
“某某,代開藥,鹵米松乳膏”“某某,煤氣罐沒氣了”“處理方法:到衞生站開藥,送給隔離人員”……打開青龍社區工作者郭月婷手中的筆記本,“民情日記”密密麻麻,記錄着每天不同居民的需求、處理過程、自己的日程安排,有列表、有文字,事無巨細。
“居民需求五花八門,但是每一個我們都得‘接訴即辦’,而且辦好了、辦滿意了。”郭月婷説。
吃飯、代買藥、液化氣罐換氣是封控、管控區內居民們數量最多的三大需求。為了服務好居民,街道不僅有一辦一,而且向前一步建立機制。
針對吃飯問題,就近&&了老年餐桌、菜站,每天配送至固定位置,再由社工無接觸配送到居民家門口。針對代買藥問題,由社工統一收集需求,搓堆兒開藥。針對換氣問題,相關部門迅速形成機制:由社區統計居民換罐需求,匯總後告知就近液化氣站,氣站將滿罐及時送至社區交接地點;待解除封控後,液化氣站會同社區回收空罐,並在消毒消殺後統一清運。
設臨時廁所一次一消殺
平房院居民家沒有戶廁,平時上廁所得出院門奔胡同。一封控,如廁成了大夥兒最難的問題。
為此,東城區在封控區及周邊搭建了30余座臨時移動廁所。其中,北小街3號院的2座臨時廁所就在院門口。
為了切斷可能存在的病毒傳播鏈,封控區裏的移動公廁“一人一消殺”。“有人解完手出來,保潔人員就會馬上沖洗坑位、擦拭地面,再用噴壺對廁所內進行消毒,水龍頭、扶手、門把手、洗手液容器等處是重點消毒部位。”東城區環衛中心六所業務組長宋軼勇説。
此外,各臨時移動廁所均安排了保潔人員,崗前均接受了防護消殺培訓,配備全套防護用品和作業工具,在崗每隔三小時測一次體溫,每四小時一輪崗,並遵守防疫要求,就近安排單獨食宿。(記者 李瑤)
-
首個平房院封控區 “一圖一冊”精準服務居民
因出現確診病例,3月19日以來,東城區北新橋街道北小街3號院及其周邊部分胡同被劃入封控區、管控區。
-
協同邁出新步伐 京津冀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京津冀區域經濟穩步恢復,協同發展取得新成效。從需求領域看,北京、天津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99.6%和22.5%,河北信息服務業投資增長22.8%。
-
首博東館進入外裝收尾階段 “運河之舟”待揚帆
船、帆、水,古運河圖景中的畫面在眼前這座位於城市綠心的首都博物館(東館)展現得淋漓盡致。
-
2022北京消費季特色活動輪番登場
在支持消費業態融合創新方面,《促進措施》支持打造包含商旅文體等多業態、多元素的商旅文體融合示範單位,對於符合條件的示範單位,最高給予50萬元一次性獎勵。
-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閉幕式歷練文化服務“國家隊”
3月29日,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建組大會一周年的日子。”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製作團隊執行指揮、北京歌華大型文化活動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