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共享大廳內部正在進行緊張施工。記者 潘之望攝
船、帆、水,古運河圖景中的畫面在眼前這座位於城市綠心的首都博物館(東館)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今,重型塔吊撤離、外圍鋼架拆卸,被譽為“運河之舟”的首都博物館(東館)進入外裝和屋面收尾階段,形似風帆的博物館主樓屋面、宛若木舟的觀眾共享大廳和如流水般波光粼粼的玻璃立面完全顯露了出來,靜候揚帆啟航之日。
走進施工現場,工人們正站在高高的曲臂車上給博物館外立面的玻璃進行固定和封邊。他們身後是六根高聳的梭形柱,如巨輪桅桿一般撐起“風帆”造型的龐大屋頂。“這六根柱子可不簡單!”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團首都博物館項目經理賈成亮介紹,每根梭形柱重達50噸,中間粗兩頭細。為了將如此巨大的梭形柱送到適當位置,項目選用了一般工程中很少見到的350噸履帶式汽車吊,完成這項“沉重”的任務。
桅桿矗立,風帆正起。博物館主樓屋頂是由5扇弧面構成的“帆”,流線型的造型看起來簡約又協調,殊不知鋪滿屋面的2802塊玻璃卻沒有一塊是重樣的。“屋面的弧形設計使每一塊玻璃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形狀,並且透光率也不完全相同。”賈成亮介紹,博物館主樓屋面選用了40%、60%和80%透光率各不相同的彩釉玻璃,陽光灑在上面色彩斑斕、美輪美奐。然而,好看僅僅是一方面,弧面與弧面相接處的玻璃是能夠發電的光伏玻璃,將來還會為博物館的室內照明提供電力。
緊挨着博物館主樓的是觀眾共享大廳,中間由架空連廊和地下展陳通廊將兩者串聯起來。未來,博物館主樓和觀眾共享大廳之間還將鋪設一條水街,水系將與通州大運河相連。水相連、色同韻,這座鑲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韻風帆”,在5月底前將完成外立面的全部收尾工作,室內機電、管線、裝修屆時同步施工,整體工程將於今年年底竣工,市民在副中心逛大型博物館的日子指日可待。(記者 鹿楊)
-
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整治橋下空間為行人騰出通道
施工人員在橋下開建人行道。”最近,通州區馬駒橋鎮北門村東側京滬高速一橋洞下辟出一條人行道,這讓附近通勤居民興奮不已。經過施工人員的清理整治,目前,該橋洞北側的人行道已打通。
-
2022北京消費季特色活動輪番登場
在支持消費業態融合創新方面,《促進措施》支持打造包含商旅文體等多業態、多元素的商旅文體融合示範單位,對於符合條件的示範單位,最高給予50萬元一次性獎勵。
-
首博東館進入外裝收尾階段 “運河之舟”待揚帆
船、帆、水,古運河圖景中的畫面在眼前這座位於城市綠心的首都博物館(東館)展現得淋漓盡致。
-
宣武醫院河北醫院投運百天接診3萬多人次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首席專家、宣武醫院河北醫院院長王玉平(右一)帶隊查房。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投運2個多月後,醫院的神經疾病會診中心揭牌成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院長由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首席專家王玉平擔任。
-
減環節 減時限 北京工程招投標將一網通辦全城通辦
記者獲悉,北京將推進各領域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活動一網通辦、全程留痕、全城通辦,不斷提升交易平台規範化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全力打造公共資源交易“一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