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什剎海街道舉辦元宵節傳統民俗體驗暨冬奧示範社區展示系列活動。 記者 閻彤攝

昨天下午,十幾名來自前門西河沿社區的退休職工和兒童來到全聚德和平門店,興致勃勃地在面點師傅的指導下包湯圓。 記者 閻彤攝

和面、搓條、切劑、包餡、收口、揉圓……昨天下午,十幾名來自前門西河沿社區的退休職工和兒童來到全聚德和平門店,興致勃勃地在面點師傅的指導下包着湯圓,準備把親手製作的這獨一份美食帶回家。
“咱們北方主要吃元宵,這湯圓是南方人愛吃的。我們自己家裏也搖過元宵,動手包湯圓這還是頭一回。”忙着給老伴和孫女拍照的陳大爺滿臉興奮地説。記者注意到,社區居民們包湯圓使用的是“DIY禮盒”裏現成的餡料,有黑芝麻、花生、豆沙和榴蓮幾種口味。不過,把幹糯米粉和成麵糰的步驟頗費一番功夫。
“水不能一次加太多,得慢慢往糯米粉里加水慢慢揉,面皮也不能太軟,這樣包好的湯圓煮起來才不會破。”面點師傅邊説着邊對居民進行指導。不一會兒,幾個大瓷盤上就擺滿了大家親手包制的湯圓,有的露出了餡料,大部分倒也有模有樣。
既能普及美食文化,又能調動起人們的參與熱情,臨近元宵節,還有不少老字號為市民提供現場觀看搖元宵的互動體驗,讓更多居民從傳統美食的製作中感受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的獨特魅力。最近一段時間,不少市民專程來到惠豐門釘肉餅店,就為了吃上門店現場搖制的元宵。
只見一個大笸籮在師傅手裏有節奏地前後抖動,不一會兒,一粒粒餡料上均勻沾上了糯米粉,一顆顆白胖胖、圓墩墩的元宵就誕生了。“這個實在!多少年沒見了。”家住通州的市民郭先生説,自打從西四搬走,就再沒現場見過搖元宵。
據惠豐門釘肉餅店經理楊志剛介紹,店裏每天早晨7點半就開始供應元宵,為了保證質量和口感,元宵都是現搖現賣,一天下來要搖制六七百斤。護國寺小吃紅蓮店、廣外店、二七劇場店等幾家門店也供應傳統現搖元宵,門店師傅們每天早晨5點多就開始準備,一天要搖制幾百斤,口味都是顧客點單率最高的幾種。(記者 楊天悅)
-
奏響“冰與火之歌”——北京冬奧會賽事外觀察
科技新火,文明之光,冰雪舞動,更生動地詮釋並呈現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新內涵
-
單板滑雪男子大跳&晉級 蘇翊鳴將挑戰最高難度
本報記者 王笑笑 李松林 李戈 昨天,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資格賽在首鋼滑雪大跳&進行,中國小將蘇翊鳴以第五名晉級決賽。
-
65人團隊24小時在崗 保障北京延慶冬奧村水電暖
中建一局華江公司延慶冬奧村保障組二組長高鑫鑫介紹,這65人包含了8個工種,包括水工、電工、通風工、木工、瓦工、消防水工、消防電工以及門鎖維修工,滿足冬奧村內賽時保障需求。
-
北京軌道交通與奧運結下不解之緣
昨天,中外記者走進北京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探秘27條地鐵線的“大腦”。“北京地鐵開通於1969年,目前已有27條線路、783公里里程、459座車站的運營規模,每天開行超10000趟列車。”聽了工作人員的解答,不少外媒記者驚嘆不已,紛紛為北京地鐵的飛速發展豎起了大拇指。
-
北京老字號邀市民包湯圓搖元宵
昨天,什剎海街道舉辦元宵節傳統民俗體驗暨冬奧示範社區展示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