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昨天舉行新聞發布會,國際奧委會制冰專家、北京冬奧會制冰師亞瑟·蘇瑟蘭德介紹了北京冬奧會競賽場館的制冰工作情況,他&&:“北京冬奧會的冰面是最環保、最公平的冰面,我要感謝北京冬奧會給了我第八次冬奧制冰之旅。”
來自加拿大的國際制冰師蘇瑟蘭德很年輕的時候就從事制冰工作,在他30多年的制冰職業生涯中,已經服務過八屆冬奧會,製作過冰壺、冰球、花樣滑冰、速度滑冰等項目的冰面。他説:“我生活在離溫哥華不遠處的一個小城市裏,城市面積不大,人口大約在87.5萬人左右,但我們那裏卻有50多塊冰場。我們那裏的冰上運動氛圍非常好,所以我年輕的時候就接觸了制冰工作。”
在發布會上,蘇瑟蘭德首先介紹了國際制冰技術的演變。他&&,制冰技術的發展伴隨着對環境保護問題的一次次思考,因為使用不同種類的製冷劑對地球環境等造成的破壞也不同,這驅使着像他這樣的制冰工作者不斷思考如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蘇瑟蘭德説:“發展到現在,二氧化碳制冰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我們從測試到全面使用已經經過了大約十年的時間。二氧化碳制冰技術無毒無害,安全性高,尤其能讓整個冰面的溫度非常均勻,維護起來相當方便,不會出現率先滑行的運動員對冰面造成一定的損壞後,使後出場的運動員遭遇不利,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説二氧化碳制冰技術很‘公平’。”
北京冬奧會競賽場館根據冰面使用頻率等實際情況,在制冰方面有所區別,其中國家速滑館等適合全年制冰使用的場館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包括冰立方、國家體育館等在內,使用的是傳統制冰技術。但無論使用哪種技術,所使用的製冷劑均為環保型。
北京冬奧會由國內外專家共同參與制冰工作,顯然也帶動了中國制冰水平的提升。蘇瑟蘭德認為:“國際奧委會派出了5名世界最知名的制冰師,帶着各自的團隊及中國制冰師為北京冬奧會共同工作。儘管這幾位頂級制冰師肯定會有自己的一些獨門絕技和‘小秘密’。但無需懷疑的是,中國制冰師能夠獲得難得的學習機會以及豐富的實踐機會。相信這些中國的制冰師未來也能夠獨當一面,在國際上承擔更多的責任。”(記者 鄧方佳 卓然)
-
制冰師蘇瑟蘭德:北京冬奧會的冰面最環保最公平
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昨天舉行新聞發布會,國際奧委會制冰專家、北京冬奧會制冰師亞瑟·蘇瑟蘭德介紹了北京冬奧會競賽場館的制冰工作情況,他&&:“北京冬奧會的冰面是最環保、最公平的冰面,我要感謝北京冬奧會給了我第八次冬奧制冰之旅。” 北京冬奧會競賽場館根據冰面使用頻率等實際情況,在制冰方面有所區別,其中國家速滑館等適合全年制冰使用的場館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
-
首鋼制冰師劉博強:從火到冰的“跨界”人生
早上不到7點半,首鋼北京園區國家體育總局冬季訓練中心冰壺館裏,制冰師劉博強已經開始工作,“9點鐘左右,運動員們就要上冰訓練了,我得在那之前把冰面修出來。” 隨着北京冬奧會的日益臨近,為配合運動員們的訓練需要,劉博強的工作節奏也忙碌了起來。
-
提供專業的服務 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開始運行
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MMC)外景。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本報訊(記者 李戈)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從昨天起進入24小時運行。作為既參與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又正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雙奧人”,徐濟成説自己感受到了媒體在奧運會報道方面的三個新變化——新視野、新技術、新結果。
-
證件研究室 為一線民警證件查驗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北京&&境邊防檢查總站證件研究室幹警加緊制證。在北京邊檢總站證件研究室,記者見到了北京冬奧會身份註冊卡的樣本。1月2日,王英卓接到通知,驅車往返3個小時從位於石景山區首鋼舊址的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領回了身份註冊卡樣本。
-
留京勞動者熱鬧過小年
昨天,在順義區勝利街道黨群活動基地紅色小院內,街道工作人員、社區居民和留京過節的快遞員、外賣員、環衛工人等勞動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包五色餃子、體驗旱地冰雪項目,提前過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