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不到7點半,首鋼北京園區國家體育總局冬季訓練中心冰壺館裏,制冰師劉博強已經開始工作,“9點鐘左右,運動員們就要上冰訓練了,我得在那之前把冰面修出來。”
隨着北京冬奧會的日益臨近,為配合運動員們的訓練需要,劉博強的工作節奏也忙碌了起來。
今年44歲的劉博強是個老“首鋼人”。在首鋼工作20餘年,他幹過軋鋼工、維檢工、焊工,後來北京首鋼園區綜合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他又開始學習安裝、維修中央空調。直到2016年,冬奧組委進駐首鋼北京園區後,老廠區的精煤車間、運煤車間陸續改造成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冰壺和冰球四塊冰場,劉博強開啟了從火到冰的“跨界”人生。
2017年夏天,劉博強報名參加了首鋼組織的制冰技術培訓,與12名轉崗職工一起在首都體育館培訓了3個月。一週五天,一天十幾個小時,為了多學一點,即使到了周末,劉博強也不休息,自己主動加練。
“好多人覺得,制冰有什麼難的?放點水,凍成冰不就齊活了嗎?其實,還真就沒那麼簡單。”劉博強説,冰上運動所使用的冰面不光對室內的溫度、濕度有要求,就連制冰用水的水溫、潔凈度甚至pH值都有嚴格的標準,而且不同的比賽項目對冰的軟硬、薄厚和溫度的要求都不相同。而這其中要求最“苛刻”的要數冰壺賽道。
“冰壺對冰面的平整度和滑度要求都非常高。就比如平整度吧,冰面高差哪怕就差了1毫米,都會影響訓練或是比賽的成績;而滑度要求就更高了,它需要用專業的系數來衡量。”劉博強説。另外,室內溫度、濕度以及冰面溫度也要控制在標準區間內,“溫度過高,冰面上的‘冰點’會化得很快,濕度過高,冰面就該起霜了,也不行。”
冰壺賽道和普通的冰場不一樣,冰面並不是光滑的表面,而是有一層小凸起,專業術語叫“冰點”,目的是增加賽道滑度,方便冰壺滑行控制和刷冰。人工製作冰點的過程就叫做“打點”,是一項技術難度很高的工作,目前,世界範圍內的頂級制冰師也不超過幾十人。此前,首鋼冰壺館邀請的是來自加拿大的頂級制冰師JIMMY。
劉博強剛調到冰壺館工作時沒有機會上冰“打點”。他就借來“打點”壺,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到場館外的馬路上苦練。40多斤的“打點”壺,沒練一會兒手腕就甩酸了,劉博強咬牙堅持,練習了將近兩個月,練習“打點”行程長達約150公里,終於找到了一點感覺。有一次,JIMMY臨時安排劉博強上冰操作,他憑藉平時苦練的經驗,一次就成功了。這讓JIMMY特別驚訝,不住地誇讚,當場決定讓劉博強正式上冰。
“一次成功真不算什麼,只有每次都做到最好,那才是真功夫。”劉博強説,首鋼冰壺館的賽道長45.72米,寬4.72米,從頭到尾打一次點需要45秒鐘,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這考驗的是制冰師的力度、熟練度和精準度。在國外制冰師的指點下,劉博強的制冰技術日益增進,但在他看來,一個頂級的制冰師,需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訓練,才能形成“肌肉記憶”。由於每天高強度的練習,現在,劉博強的右胳膊明顯比左胳膊粗了一圈。
對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劉博強相信,一定會是一場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盛會,“我期盼著咱們的奧運健兒們能在冬奧會上爭創佳績、多拿金牌、為國爭光,我相信這也是我們這些冬奧幕後工作者們共同的夢想。奧運健兒們能在我們製作、維護的冰場上練出好成績,我們覺得非常欣慰和自豪!”(記者 王天淇)
-
首鋼制冰師劉博強:從火到冰的“跨界”人生
早上不到7點半,首鋼北京園區國家體育總局冬季訓練中心冰壺館裏,制冰師劉博強已經開始工作,“9點鐘左右,運動員們就要上冰訓練了,我得在那之前把冰面修出來。” 隨着北京冬奧會的日益臨近,為配合運動員們的訓練需要,劉博強的工作節奏也忙碌了起來。
-
提供專業的服務 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開始運行
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MMC)外景。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本報訊(記者 李戈)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從昨天起進入24小時運行。作為既參與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又正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雙奧人”,徐濟成説自己感受到了媒體在奧運會報道方面的三個新變化——新視野、新技術、新結果。
-
證件研究室 為一線民警證件查驗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北京&&境邊防檢查總站證件研究室幹警加緊制證。在北京邊檢總站證件研究室,記者見到了北京冬奧會身份註冊卡的樣本。1月2日,王英卓接到通知,驅車往返3個小時從位於石景山區首鋼舊址的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領回了身份註冊卡樣本。
-
留京勞動者熱鬧過小年
昨天,在順義區勝利街道黨群活動基地紅色小院內,街道工作人員、社區居民和留京過節的快遞員、外賣員、環衛工人等勞動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包五色餃子、體驗旱地冰雪項目,提前過小年。
-
北京新增9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 風險區域人員原則上不出京
在24日舉行的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74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通報,1月23日16時至1月24日16時,北京新增9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確診病例7例、無症狀感染者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