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冬奧會還有64天,作為冬奧會冰球賽場之一,國家體育館內的醫療保障演練已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一條條突發事件標準化處置方案逐項梳理,各個醫療站管理規範逐步細化,靜候各國運動員的到來。
疫情防控已“武裝到牙齒”
一大早,國家體育館醫療服務經理、北京友誼醫院醫務處處長助理支德源快步走進國家體育館,沿着施劃好的“運動員急救轉運通道”細細勘察。和冬奧會其他場館的醫療保障設施一樣,這裡設置了訓練館醫療站、競賽館FOP醫療站、運動員醫療站和觀眾醫療站,實現了各大場景各類人群醫療保障全覆蓋。不過,從接手場館醫療服務經理的那一刻,疫情防控就成了擺在案頭上的頭等大事。
冰球運動損傷以頜面外傷為主,治療時往往伴有反射性咳嗽,容易形成含有血液的氣溶膠。更棘手的是,通過數據回溯,冰球運動項目損傷的數量、頻次和嚴重程度是所有冰上項目中最高的。相對密閉的空間、來自高疫情風險地區的運動員以及更容易受傷的運動,這個服務過北京奧運會的“老場館”能否經得住新冠疫情的考驗?
一遍遍打磨後,一條安全、高效的“運動員急救轉運通道”被開闢出來。整個國家體育館被分成了閉環外和閉環內,閉環內運動員醫療站動線走向完全按照“三區兩通道”設置。牙科診室,這個使用頻次最高、風險最大的醫療場所更是“武裝到了牙齒”,一套小型的空氣凈化設備和污水處理設施直接安裝在了診室裏。每完成一例患者治療,這裡都需要進行最嚴格的消殺。
穿脫防護服流程和各個場所的消殺方案逐條進行了明確,大到每面隔離墻的設計,小到每處電源的安排,團隊都記得一清二楚。團隊的協力合作贏得了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冰聯的肯定。
一台小儀器“共享”大專家
穿好防護服,醫務人員將一台遠程診療記錄儀小心佩戴在胸前,從入場救援的那一刻起,診療音視頻便被這&記錄儀實時記錄。記錄儀背後,20名北京友誼醫院各科室專家和200名各大醫院權威專家可提供遠程醫療支持,一旦遇到疑難病情,醫生可通過診療儀呼叫專家庫,同時將病人的情況以音視頻的形式實時傳輸到平台上,快速獲取診療意見。
幾輪測試賽下來,醫務人員感受到了這&設備的威力。賽事期間,專家庫成員將會集體保持隨時在線、隨時呼叫、隨時應答的狀態,完全可以實現不出場館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專家會診。北京冬奧會的賽事急救設備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比科技設備更重要的,是使用這些設備的人。中國的醫療資源整合能力和專家協同作戰能力,也令國外同行刮目相看。
凌晨1時,運動員醫療站關閉。5時30分,這裡再次開啟,進入消殺環節。(記者 楊緒軍)
(原標題:賽場醫療保障團隊嚴陣以待)
-
賽場醫療保障團隊嚴陣以待
距冬奧會還有64天,作為冬奧會冰球賽場之一,國家體育館內的醫療保障演練已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一條條突發事件標準化處置方案逐項梳理,各個醫療站管理規範逐步細化,靜候各國運動員的到來。
-
地鐵16號線玉淵潭東門站年底開通
位於北京地鐵16號線中段的玉淵潭東門站計劃年底前開通,目前已經進入最後的調試階段。玉淵潭東門站位於海淀區與西城區交界處,月壇南街與三里河路交叉路口上,車站呈南北向佈置,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地下二層為站&層。
-
542輛“北京車”將服務冬奧
明年,將有一批“北京車”服務北京冬奧會。歐輝212輛氫燃料電池車配載全氣候耐極寒動力電池,能實現氫燃料大客車零下25攝氏度低溫啟動、零下40攝氏度低溫存放和停機自動保護,實車已完成1000公里動態路試。
-
今天全城處處宣講“文明出行”
今天是第十個“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是“守法規知禮讓,安全文明出行”。市交管局安監處副處長王雁飛説,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線上線下文明交通宣講、學生互動體驗課、路面勸導維護等380多場活動。
-
荒山變青山 見證家鄉蛻變
曾經的北京市豐台區大灰廠村,村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開山挖石,留下一片千瘡百孔的荒山禿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