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人事 政情 本網 旅遊 圖片
新華網 > > 安徽頻道 > > 正文

安徽:守護歷史文化遺址 讓文物“活”起來

2022年03月15日 11:28:30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合肥3月15日電(李東標 張昌濤)有著“安徽考古聖地”“長江文明之源”“中華文明曙光”美譽的淩家灘,是中華文明曙光階段的典型代表性遺存之一。2021年底,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試運營,成為安徽致力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安徽省堅持把歷史文物遺址保護放在首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淩家灘遺址全景。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文物保護加大力度 傳承中華文脈

    淩家灘遺址距今5800年至5300年,總面積達220萬平方米,是長江中下遊——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

    近年來, 淩家灘遺址先後被國家列為 100 處和150處重要遺址之一,淩家灘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0年作為安徽地區的唯一發掘地點,淩家灘遺址被納入“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同時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2021年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新增國保單位45處,總量達175處,居全國第10位,新增省保單位207處,壽春城等5處大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肥西縣三官廟、濉溪明清釀酒作坊等遺址入選省十大考古新發現。

    今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將全面提升考古研究水準,加強含山淩家灘遺址、蚌埠禹會村遺址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國家重大考古研究課題安徽省項目研究;開展繁昌人字洞遺址、淮南戰國楚王陵等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推動淩家灘遺址、壽春城遺址等“十四五”國家大遺址考古研究、保護管理和開放展示。支援建設安徽省楚文化考古研究基地等。

    航拍金寨革命烈士陵園

    文物傳承紅色文化 厚植愛國情懷

    地處大別山的金寨縣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被譽為“紅軍搖籃、將軍故鄉”,有文物保護單位280處,其中革命文物215處(259個點)。

    為了夯實紅色資源保護工作,金寨縣印發了《進一步規范全縣紅色資源利用建設和展陳管理的通知》《關于加強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的實施意見》,實施了一批革命文物維修、環境整治、展陳提升和消防等項目。同時,整合資金3億元,建成八月桂花遍地開主題廣場、鄂豫皖紅軍紀念園,打造紅色旅遊精品景區立夏節起義首發地大王廟,創建大別山紅色小鎮斑竹園和蘇維埃紅旅小鎮湯家匯,做到“保、管、用”統籌結合、一體推進。並堅持依法保護,劃定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紅線,提升全社會對紅色資源保護的法治意識。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66個縣(市、區)進入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名單,實施了劉家畈劉鄧大軍高幹會議舊址、王步文故居等一批重點革命文物修復利用展示工程,並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物保護利用取得實效。

    《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提出,未來五年安徽省將強化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利用,貫徹落實《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條例》,開展紅色資源普查和認定工作。推進鄂豫皖、閩浙贛和淮北、淮南、皖中、蘇南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整體規劃、連片保護、統籌展示,實施獨山和金寨革命舊址群、鳳陽小崗村舊址等100個革命文物修繕修復工程。開展侵華日軍淮南罪證遺址等一批革命博物館、烈士事跡陳列館、紀念館展陳提升項目。出版《安徽革命文物通覽》《安徽革命文物故事》等書籍,弘揚大別山精神、新四軍精神、渡江精神等偉大精神。支援渡江戰役紀念館、金寨紅軍廣場、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推出係列主題産品,建設紅色旅遊融合示范區等。

    黃山日出雲海景觀。新華網發(解傳光 攝)

    文物保護利用成果 惠及人民群眾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市不僅有峻峭秀麗的自然風光,更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密度大、品位高、分布廣。全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産地2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43處。

    近年來,黃山市以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范區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平臺,積極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機制。通過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徽州古建築保護、博物館集群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等一批重大工程,努力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效。

    圍繞主推“徽州民宿”品牌,打響民宿客棧品牌。黃山市舉辦全國首屆民宿大會,培育民宿客棧2000多家。結合徽州馬拉松的舉辦,形成體育賽事品牌。首創把奔跑線路與徽州古村落、自然風光等串聯起來,推廣徽州“慢生活”。積極推進古村落、古建築等向特色小鎮發展和提升,推動休閒産業發展。如:宏村藝術小鎮打造出藝術寫生基地、攝影影視創作基地、現代藝術交流基地和高端休閒度假基地等。

    讓文物“活起來”,讓遊客“走進來”

    黃山市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的成功實踐,是安徽省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的縮影。“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將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編制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文旅融合發展規劃,推進柳孜運河遺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保護展示工程。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有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涉及安徽的任務。

    同時深入挖掘安徽地域文化價值內涵,研究建立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安徽地域文化標識體係。推進長三角文博區域合作項目,開展長三角等地區聯合考古研究等學術和項目交流,加快與滬蘇浙博物館資源、服務、運營一體化發展等。

    《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文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文物保護水準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狀況明顯改善,文物科技賦能水準取得新突破,文物保護機構隊伍力量明顯增強,文物活化利用不斷創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度明顯提高。

    展望2035年,安徽省將建成與創新型文化和旅遊強省建設目標相適應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體係,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有力支撐文物保護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館事業、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取得明顯成效,文物助力彰顯徽風皖韻獨特魅力明顯提升,安徽文化歸屬感顯著增強。

[責任編輯: 吳萬蓉 ]
敬請關注“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整合閱讀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5112847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