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上海:“多此一舉”背後的青年擔當
2020-03-18 07:49:49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原標題:機場突擊隊、海關關員、外語志願者一起守護祖國“東大門”

  上海:“多此一舉”背後的青年擔當

  近日,上海的“多此一舉”被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各地“點讚”。為了嚴防輸入型新冠肺炎疫情,上海日前作出規定,所有中外人員在進入上海之日前14天內,有過重點國家或地區旅居史的,一律隔離14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從3月6日起,上海16個區和江蘇、浙江兩省人員都已入駐浦東、虹橋國際機場,24小時在崗,安排專門的轉運車輛,統一為各地來滬人員提供“目的地抵達”協助。

  比如,飛機落地上海後,海關工作人員會為旅客的護照貼上彩色小貼紙。黃色表示其會留在上海,紅色表示其會離開上海到中國境內的其他城市。留在上海的,交由上海各個區接送,最終資訊會登記至其所屬街道、社區;離開上海的,會填寫一張登記表,統一送往下一個交通站點,並由上海通知其他城市聯絡員作好下一步對接。

  上海的“多此一舉”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全是瑣碎的細枝末節。數據顯示,上海的兩大機場2019年全年吞吐量超1.2億人次,即便疫情期間航班減少,這裏的人流量也不小。如何為每一名從重點地區抵達上海的旅客“盡責服務”,是復工復産期間上海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上海繁瑣的“多此一舉”背後,是一群80後90後青年的擔當。

  隔離病毒,不隔離關愛

  日本官員川石于3月7日從日本東京搭乘航班抵達上海。由于籌辦東京奧運會所需的部分材料在上海市郊的西龜金屬加工有限公司生産,川石受日本政府委派前來查看生産情況。在機場經過了一係列檢查後,他向前來採訪的上海本地媒體記者表示,自己“反而更安心”:“我不怕,我對中國非常了解。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國在各個環節的管控都做得非常好,我來中國很放心。日本也需要向中國學習借鑒防疫經驗。”

  疫情期間,浦東機場消防急救保障部衛星廳急救站黨支部副書記李榮峰帶領一支以90後為主的“醫療急救防疫青年突擊隊”,在浦東機場的測溫點對所有旅客進行健康篩查,有需要的還會進行臨時醫學處置。為旅客測量體溫、採集資訊、登記資訊、轉送醫院、現場消毒等工作,都由他們承擔。

  “你來聽聽看,這個‘玩具’會發出聲音哦。”這是突擊隊隊員總結的為小朋友測量體溫的好辦法。李榮峰告訴記者,因為穿著防護服,小朋友對測量體溫的叔叔阿姨有些害怕。這群年輕人會蹲下身子,拿著耳溫槍在小朋友耳邊搖晃兩下,先給孩子們“玩一玩”。

  李榮峰説,疫情期間,上海口岸“要隔離的是病毒,不是關愛”。

  即便是給旅客量體溫,這群年輕人也講究工作方法。他們發明瞭“六字測溫工作法”。一是“共情”,面對旅客的抱怨、焦慮,盡管隔著厚厚的口罩,他們仍然會説一句:“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出行,需要給您復測體溫”。二是“寬慰”,對體溫正常的旅客,他們會告訴對方“放心,戴好口罩,勤洗手”。對體溫異常的旅客,他們會送上一個鼓勵的眼神,“請放心,我們會為您提供幫助”。三是“關愛”,有些旅客的口罩戴久了、臟了,他們會及時送上一只新口罩。

  青年海關關員成了可以光幹活不吃飯的“半仙”

  浦東機場海關旅檢處旅檢三科關員周煬自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旅檢查驗工作。

  疫情發生前,他主要“用眼睛工作”——在X光機螢幕前,對出入境旅客及其行李物品進行檢查,用日積月累的敏銳“第六感”,在千萬件行李物品中搜尋毒品、瀕危動植物及其制品、槍支彈藥等。疫情發生後,他從“幕後”走向“臺前”,成為一名“流行病學調查員”。經過培訓,周煬穿上防護服、戴上口罩和防護面屏,向旅客宣傳防疫政策、説明填寫要求、反覆確認資訊、不斷答疑解惑。

  近期,隨著機場旅客數量增加,周煬第一次體會到“累到吃不下飯”是什麼感覺。他有好幾位同事在工作中暈倒甚至嘔吐,但是稍作調整後,又義無反顧地回到崗位繼續工作;好多同事輪到休息時,需要科長下命令“勸返”才願意停下,“早到遲退”變成了工作“新常態”。以35歲以下青年為主的海關關員群體,戲稱自己成了“半仙”——可以光幹活不吃飯。

  為了強化防控,且方便旅客填寫健康申明卡,疫情發生以來,上海海關已經對這張資訊卡進行了4次改版,逐步完善填報內容,以便更有針對性、更高效地監管。“大多數旅客都很配合,平心而論,健康申報是為了大家好,這一點中外旅客都能理解。”周煬説。

  外語翻譯志願者幫了大忙

  除了各路青年突擊隊,青年志願者也在上海的“多此一舉”中幫了大忙,尤其是日語、韓語志願者,他們成為上海與日韓友人溝通的橋梁。

  上海外國語大學韓語專業研二學生李佳朋,現在是12345熱線的韓語志願者。近幾天,他把大把的時間花在了“韓語磨耳朵”上,“來電人總是很著急,語速很快,我翻譯的時候會緊張,所以要多練練”。

  李佳朋告訴記者,自己除了要做翻譯外,有時還需要給各個部門打電話,幫助來電人解決問題。比如,曾有一名韓國人來電,詢問開具“出行證明”的相關途徑。“他從韓國回到上海的家,要自行隔離,但社區工作人員與他聯繫後,沒有再通知他如何辦理證明。”

  李佳朋説,“辦理證明”這件小事其實涉及多個相關部門,需要層層溝通、聯繫。“基層社區不是不給辦,是語言溝通出了障礙”。在李佳朋的協助下,事情最終得到解決。

  上外英語學院翻譯研究專業研三學生吳斯琪,在疫情期間值夜班。她每天守在電視前收看疫情報道,了解最新防控形勢。她要隨時保持手頭有紙筆,以便記錄來電;每次接完電話,她還要制作電子表格,詳細記錄接到熱線的日期、時間、通話時長、通話內容以及今後要注意的細節,“遇到一些新情況,我還會反映到我們的工作微信群中,供其他人參考”。

  記者了解到,3月3日,團上海市委聯合上海外國語大學緊急成立了一支由47名大學生組成的日語、韓語志願者隊伍。如今,一群像李佳朋、吳斯琪這樣的外語翻譯志願者,正隨時隨地準備提供志願服務。 (記者 王燁捷)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上海:“多此一舉”背後的青年擔當-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727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