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更了解中國,從留下那一刻開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華外國人故事
2020-02-27 23:16:1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題:更了解中國,從留下那一刻開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華外國人故事

  新華社記者

  北京,記者會現場,巴基斯坦記者阿斯加爾戴著口罩,記錄著中國抗“疫”的最新進展;

  上海,鬧中取靜的小巷,英國人富克斯偶遇熱情的中國清潔工,用中文互致問候;

  武漢,火熱交流的網上聊天群,美國學者麥克科倫和中國學生一起,研討科研論文寫作……

  他們是疫情中選擇留在中國的外國人。見證中國戰“疫”的有力舉措,感受中國民眾不畏困難的堅韌,體會中國社會互幫互助的溫情——他們在留守中期待戰“疫”成功,在感悟中更加了解中國。

  堅守:“我的工作在這裏”

  麥克科倫來自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11年入職武漢大學測繪遙感資訊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疫情發生後,有人選擇從武漢撤離,而麥克科倫堅定選擇留在武漢。“武漢的疫情不會持續不停,而且我的工作在這裏。”他説。

  幾周來,麥克科倫一直待在自己的公寓裏,看電影、做飯、與朋友網聊……戴好口罩和手套再出門、回家後認真洗手,他的抗“疫”生活和當地人沒什麼不同。“我盡量減少與人接觸,不去擁擠的地方,和大家一樣認真預防感冒。”

  2月17日,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武漢大學開始了網上授課,麥克科倫也不例外,他在QQ群裏為90名學生上科研寫作研討班。

  “出乎意料的是,網課取得了更好效果。”麥克科倫説,學生們線上上的發言更為積極。“可能打字比當面用英文交談更讓他們感覺自如。如果學生發來中文,我還可以用翻譯器轉換為英文。口語不好不再是學生發言的阻礙。”

  巴基斯坦記者阿斯加爾同樣在疫情中堅守崗位。疫情期間,阿斯加爾通過參與外交部網上例行記者會等方式,關注著中國抗“疫”動態。2月24日起,在經過3個星期的網上記者會後,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正式恢復,阿斯加爾第一時間來到記者會現場,和中外記者一道投入工作。

  “疫情中我一直堅守在北京,疫情防控進展牽動人心。”阿斯加爾説。

  溫情:“關愛觸動人心”

  英國人富克斯常駐上海,是一檔名為“中國馬賽克”的英語播客主持人。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時,他正在日本休假。“春節假期結束後,我是否回去,需要作出選擇。”

  富克斯決定回中國。“上海是我的家,回去不需要猶豫。”

  這個決定按下了富克斯深入了解中國的“啟動鍵”。此前他廣邀在華外國人講述生活點滴,一個個中國故事如馬賽克般五彩斑斕,節目也由此得名。如今,中國人抗擊疫情的堅韌不拔和互助精神讓他感動。

  “一回到上海,我那85歲高齡的鄰居特地來問候,歡迎我回家。”富克斯説,疫情中的關愛觸動人心。

  守望相助的精神同樣感染著麥克科倫。社區實行封閉管理後,他所在的社區組織了團購活動,統一為居民買菜。社區志願者也每天致電詢問他的身體情況與物資需求。“我囤了十天的大米、青椒、番茄和雞蛋。志願者在協調居民需求上做得很棒。”

  “如果沒有食物供給,居民會陷入恐慌。而事實是,武漢的後勤支援在努力讓居民過得舒適。”麥克科倫説,“這一切都組織良好、有序,顯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與組織能力。”

  信心:“中國一定會成功”

  “加油中國!”“中國一定會成功!”一句句暖心話語的背後,是在華外國人對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的信心。

  “疫情中,我看到了中國人的組織力、溝通力和適應能力。”富克斯説。

  來自莫斯科的克裏斯蒂娜是一家俄羅斯媒體的在華遠端記者。她告訴記者,中國一係列行動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工作地點和公共場所為訪客進行登記和測體溫、進行大規模消毒、播放宣傳視頻等。此外,中國對口罩等防控用品的短缺作出了快速反應。這些舉措彰顯著中國全力以赴的態度。

  “我們並不害怕,相信中國一定能戰‘疫’成功。”克裏斯蒂娜説。

  在麥克科倫看來,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在最短時間內集中最大力量抗擊疫情,這在世界上史無前例。其他國家可以從中國抗“疫”舉措中學到很多。“短時間內建醫院收治重症病人,將公共設施轉為臨時醫院收治輕症病人,將酒店提供給隔離觀察人士,調度各地醫衛人員……這太令人驚奇了!”

  “顯然,從政府採取的舉措、確診病例增速的下降和居民居家或集中觀察的效果來看,戰‘疫’不可能不成功。”他説。

  “我們一起堅守,我們共同經歷、共克時艱。相信我們終將打敗病毒。”麥克科倫説。(記者孫奕、樂文婉、溫馨、馬卓言)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錢中兵
更了解中國,從留下那一刻開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在華外國人故事-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2112563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