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減負,一道持續半個世紀的未解題
2019-12-23 09:25:21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減負=制造學渣?”近期,部分地區教育部門出臺的相關教育舉措,讓減負再度成為家長熱議的焦點,一些家長喊出“家長已瘋”的呼聲。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的減負為何一次次引發熱議,且到如今仍然無解?

  半個多世紀,減負一直在路上

  1964年2月,北京一位中學校長給上級寫信,建議為中小學生“減負”,後來信被轉至中央。從那時起,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教師,形成了給學生減負的共識。這就是現代教育史上有名的“二月來信”。

  時隔半個多世紀,給學生“減負”依然是中國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到如今,減負已成為教育主管部門的“自覺追求”:這些年來,全國各地教育部門幾乎年年都要推出減負舉措,措施也大同小異,主要集中在作業量、上課時間、規范招生編班等方面。

  比如,此次引發熱議的南京市教育局的教育督查工作:按照家長們的説法,先是各種“不許”: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布分數;然後是突擊檢查學校,查看學生書包裏有沒有課外輔導教材、作業本;改課表,一天少一節課,小學兩三點就放學回家……這些減負措施引發當地家長強烈吐槽。

  之後不久,浙江省也公布了一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向社會徵求意見。其中“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後可拒絕完成作業”“嚴控校內考試次數”“嚴禁發布考試成績和排名”等相關內容同樣引發熱議。

  不僅僅是江蘇、浙江兩省,這些年來,減負一直行進在路上,包括教育部、各省市縣各級教育部門都多次頒布減負令。

  2018年末,由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號稱史上最嚴減負令的《中小學生減負措施》重磅出臺,劍指中小學課業負擔重這一痼疾,對校內、校外、家庭、政府四方面減負工作全面明確責任並提出要求。目前,已經有20多個省份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

  “囚徒困境”下的減負現實

  曾有人借用經濟學中的“囚徒困境”描述“減負”的現實:所有孩子“輕負”健康成長本是最優選擇,可一旦家長、學校從現實出發,為求個體最好,做出了“增負”的“理性”選擇,就會出現所有孩子不得不加碼學習的局面。

  半月談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從小學生到高中生,只要是學生,每天就要背負沉重的課業、補習負擔。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幼兒園小班時就把孩子送進校外培訓機構。

  廣州某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家長説,孩子所有的課外時間已經排滿,語數英三科都在上機構的補習班,每天有大量的作業要做,還要去參加各種機構組織的“秘考”,家長孩子都非常辛苦,負擔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更重。

  半月談記者採訪中,很多家長表達出對子女成績的焦慮:強中更有強中手,網絡時代資訊獲取便捷,使得“牛娃”似乎無處不在,而擇校帶來的高分生源日益相對集中,更加劇了競爭的激烈程度,學霸還會受到學神“摩擦”。

  在望子成龍的心態中,在別人家孩子的刺激下,在上一個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的心理路徑設計下,家長們一擲千金、甚至是奮不顧身,從孩子幼兒園、甚至從母親孕期就開始“搶跑”。

  許多家長提出,在當前情況下,不給課內機會,家長就轉課外,負擔沒有減下來,卻增加了經濟負擔。從一個維度看,這種減負,實際上進一步加大了教育的差距,影響了教育公平的實現。

  在“減負”政策制定實施中,政府出力不討好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後一次。

  在談到如何正確看待減負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業負擔,搞什麼所謂的“快樂教育”。減負是要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超前超標培訓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過重負擔。減負不能搞“一刀切”減負,應按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科學減負、有減有增,讓學生的負擔保持在合理的、適度的范圍之內。

  有教育專家指出,當前仍是分數決定一切,在教育領域,行政官員的考核看分數,校長的提拔看升學率,老師的績效也是看班級平均分,以升學率為標準的分數制度,帶來的必然是應試的結果,造成一切為成績服務的現狀。(記者:廖君 鄭天虹 王瑩 蔣芳)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減負,一道持續半個世紀的未解題-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3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