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在劉家川村聽到的“三句話”的反思

2016年12月18日 11:42:1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12月18日 電 記者手記:在劉家川村聽到的“三句話”的反思

  新華社記者武敵、王井懷

  山西省晉城市城區北石店鎮劉家川村,原本是個“陳情村”。為治理這個村,山西省省市區鎮四級幹部“聯合攻關”,從全面從嚴治黨入手,約束幹部權力,經過一年多治理,現在村裏風氣有了很大變化。

  記者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前後兩次探訪這個發生巨大變化的小村子,聽到的三句話特別令人回味,感受到“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深刻內涵。

  第一句:“我一到這個村,任何瑕疵小錯都不敢犯。”

  説這句話的人是劉家川村第一書記郜燕霞。郜燕霞是鎮上的副書記,“三把手”,在農村裏也是不大不小的官。然而,現在她一到劉家川村便謹小慎微,“我們不能有一點瑕疵”。

  這裏一方面的原因是,這是個有名的“陳情村”,村民可不怕把事鬧大。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在于,郜燕霞等村幹部切實完善、真正落實村幹部權力公開的制度。如今,這個村所有權力都公開,所有事項都公開,所有支出都公開,對群眾沒有一點藏著掖著。每一個村幹部所做的每一個事,都有全村人在盯著。

  “整天小心翼翼的,真的挺難受,”郜燕霞坦誠地説,“但這正是我們追求的。村幹部都這樣了,劉家川村才不會再掉進幹部腐敗、村民陳情的泥潭。”

  是的,權力公開透明,這是人們都想看到的。

  第二句:“得讓陳情的人有個説話的地方。”

  説這句話的是北石店鎮鎮長、治理劉家川亂象時的首任第一書記尹風義。

  他到劉家川村看到的是村民陳情、幹群嚴重對立的爛攤子。“在這個村,陳情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村民對村幹部的貪腐作風看不習慣,要去告。另一種是部分村幹部看到幹群對立的情緒,利用陳情這種手段,打擊對手,暗中支援甚至資助群眾‘鬧訪’。”尹風義説,兩種情況説到根上就一個原因,陳情戶在村裏沒有表達訴求渠道,以致形成惡性迴圈,“得讓陳情的人有個説話的地方”。

  于是,尹風義在上級黨委的支援下,創造性地建立了村民義務監督小組,讓這些陳情戶加入到監督小組裏。“你發現問題,盡管説盡管提,村幹部管不了,我管,我管不了,我找上級來管。”尹風義説。

  義務監督小組行動很積極,在外人看來甚至有些“挑刺”。然而,正是這種“挑刺”才彰顯出權力監督的真正意義。

  是的,權力真正受到制約,這是人們都想看到的。

  第三句:“這個村的經驗我們可學不來。”

  劉家川村在省市區鎮四級幹部的大力整頓下,一年多時間就有了很大的起色。一些其他村的幹部跑來學經驗,看來看去,面露難色,“這個村的經驗我們可學不來。”

  為什麼不敢學?因為按照劉家川村的治理模式,村幹部看起來“權”沒了,“管”不了群眾了。

  “為人民服務”的大字會出現每一級政府大院的門口,但這個大院裏的幹部並非都有這種意識,一部分人的心底還是有“官”的優越感。從“學不來”可以窺見,把權力關進籠子還面臨著一些“軟抵觸”。

  真抓實幹,這是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每一名黨員幹部必須要有的擔當,這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 年巍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11120138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