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話珠海冠宇董事長徐延銘:從“國家科技進步獎得主”到“科創企業家”

2022年11月29日 10:08:13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1月29日電(沈梅)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認為,鋰電池就是新的石油。因此,各國對鋰電池技術的競爭,其重要性不亞於對石油及芯片的競爭,而在這個創新領域,2005級復旦大學EMBA校友徐延銘,正是其中的領先者之一,不久前揭曉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21年度校友評選中,徐延銘憑藉在鋰電池領域的創業創新成果,獲得了2021年度創新成就獎。而在此前,他參與的“高可靠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及産業化應用”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工程師出身的徐延銘是科創企業家群體的典型代表,正是在復旦大學EMBA的學習經歷,讓他在事業上收穫頗豐,幫助他從一位技術工程師成功轉型為上市公司掌舵人,並不斷學以致用,將科學管理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激發出科創企業的內生動力,用鋰電池産品的技術創新來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從而在全球競爭中贏得先機。

  事實上,徐延銘所創立的珠海冠宇,僅用十餘年時間,就從一家小廠,躋身為全球消費類聚合物軟包鋰離子電池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在筆記本電腦及平板電腦鋰離子電池的合計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二,公司年産值過百億元,員工人數超過萬人,現在已經是珠海經濟特區的標誌性科創企業。

  在復旦EMBA成立二十周年之際,作為校友的徐延銘在珠海冠宇總部接受了新華網的獨家專訪,結合他的求學及創業經歷,暢談産業報國之路,管理學教育如何助力高端製造業創新升級,企業如何應對數字化轉型,未來在全球競爭中如何行穩致遠。

  半生鑽研鋰電池

  在徐延銘看來,經過二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在鋰電池研發及生産上已經處於全球領先位置,作為從業者,他親眼見證了在鋰電池行業的強國之路,“鋰電池是一個發展非常迅速的行業,其價值堪比芯片與生物醫藥。但越是風口,越要腳踏實地,人不能變得浮躁,而要回歸到事物的本質,沉下心練好內功,真正提升企業競爭力。”面對鋰電池的投資熱潮,作為行業老兵的徐延銘異常冷靜。

  履歷顯示,徐延銘現任珠海冠宇董事長兼總經理,廣東省電池行業協會名譽會長,珠海市智能製造聯合會會長,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

  當時的獲獎項目,正是由徐延銘牽頭的珠海冠宇“高可靠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及産業化應用”,該項目從從電極材料多尺度調控、電池結構一體化設計、製造工藝全流程構建3個層次着手,成功解決了高端鋰離子電池壽命與可靠性提升的重大難題,為鋰電池核心技術的國産化應用打下了基礎。

  徐延銘大學畢業後的人生軌跡,幾乎都在跟鋰電池打交道,早在1991年,25歲的徐延銘就在國內較早從事鋰電池研發工作,隨後的三十餘年間,他見證了我國鋰電池從小到大,企業競爭力從弱到強,技術創新從追隨日韓到領先全球的全過程。

  不僅如此,徐延銘所創立的珠海冠宇2007年正式成立以來,從一家幾十人的小公司,發展為年産值上百億元、全球筆記本電腦聚合鋰電池的頭部企業,目前正在向汽車動力鋰電池領域進軍,將客戶進一步擴展到新能源汽車企業。

  事實上,徐延銘最關注的還是技術本身,他本科學習的就是電池技術,大學畢業後在哈爾濱參加工作,1991年索尼發布了全球第一塊商用鋰電池,科班出身的徐延銘,很快就關注到這一新興技術,並在國內企業中較早進行了技術研究。

  20世紀90年代,日本企業首先實現了鋰電池在攝像機、手機等産品上的落地,在消費電子市場攻城略地,一度獲得了全球九成的鋰電池市場份額,當時的徐延銘並沒有想到,若干年後,當年仰視的那些歐美及日韓品牌,都會成為他的長期客戶。

  “從外形上看,鋰電池有圓柱形電池,也有方形電池,我們做的叫軟包或聚合物電池,主要應用在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産品上。”對於鋰電池技術,徐延銘如數家珍。

  2000年之後,伴隨着日本品牌在消費電子領域的衰落,鋰電池的中心轉移到了韓國,LG化學與三星上演“雙雄會”,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開始萌發了創業的想法。2002年前後,徐延銘南下杭州創業。

  不過,徐延銘從工程師到創業者的身份轉變並不順利,當時的鋰電池只是一個很小的行業,産品應用範圍也很狹窄,核心技術都被日韓企業掌握,國內的産業鏈也並不完善,跟現在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當時我已經感覺到,自己在管理上是欠缺的,主要依靠經驗,需要系統去學習管理知識”,正是第一次創業未達預期,徐延銘決定先去大學“充電”,而他選擇的是復旦大學EMBA,成為了2005級新生,選擇重新回到校園學習之後,他開始了與復旦管理學院長達17年的緣分。

  結緣復旦,學以致用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復旦這一取自《尚書大傳》的校名,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薪火相傳的人文精神,也吸引了海內外無數莘莘學子。在工商管理教育領域,復旦於2002年成為國內首獲批開辦中文EMBA學位教育的院校之一,旨在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卓越管理人才,幫助全球華人商界的將帥之才在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中領悟商業與人生的致勝之道。

  “我是理工科出身,比較擅長技術,復旦濃厚的人文氛圍很吸引我。上海距離杭州也很近,於是就報名了復旦EMBA。”徐延銘此後的創業軌跡,也與在復旦的這段經歷密切相關,最終讓他完成了從工程師到企業家的轉變。

  來到復旦EMBA求學時, 39歲的徐延銘正處於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他在杭州的創業項目也不順利,當時迫切希望找個地方可以繼續深造,從而系統性學習管理學知識,為第二次創業做準備。復旦無論是授課學習,還是同學間相互交流企業經營模式、管理理念的氛圍,乃至於待人接物的處事方式,都給他很多觸動。更重要的是,長期習慣於工程師思維的徐延銘,在復旦校園接受了人文知識的洗禮,在知識結構與看待事物的角度上,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昇華。在系統學習管理學知識後,又能思考自己在企業管理上的得失,為過去的成功做法找到理論的依據。這段學習經歷讓徐延銘開始思索如何去做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當企業遇到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是從管理學角度去思考解決之道,這段經歷對於他之後創立的珠海冠宇有非常大的幫助。

  2007年,徐延銘感覺到創業時機成熟,選擇從杭州南下珠海工作,執掌了珠海冠宇的前身珠海光宇,正式開啟了他的第二次創業之旅,創業領域依然是鋰電池,核心産品則是筆記本電腦産品。當時的企業員工只有一百餘人,在行業裏連前十名都進不了,但這時候的徐延銘明顯比在杭州初次創業時有了更大的自信心,在復旦EMBA的學習經歷與校友資源,成為徐延銘二次創業的寶貴財富。

  EMBA教育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要理論緊密結合實踐,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用古人的話來説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真正讓學生成為優秀的企業家,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從杭州到珠海工作之後,徐延銘深刻體會到了復旦EMBA帶給他的的價值,珠海到上海的距離,相比於杭州到上海的距離,雖然在物理距離上更遠了,但在徐延銘的心裏的距離卻近了很多,因此在完成EMBA課程學習後,徐延銘又繼續在復旦管院報讀了“兩岸總裁班”。

  徐延銘回憶説,就讀復旦EMBA的同學以企業高管為主,但學校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不僅配備了最好的師資力量,對於課程質量的要求也很高,即使是在創業後,他還會經常翻看上學時的筆記,解決遇到的現實問題。有一個課程讓他印象非常深刻,對於企業來説,薪酬管理與員工激勵如何有效挂鉤,是企業管理者非常頭痛的問題,一旦激勵不足容易引發人才流失,對於技術導向的公司尤其重要。

  “我記得在組織行為學的課上有一段話:企業的好消息要慢慢釋放,企業的壞消息要一次性釋放,這段話讓我印象記憶猶新,並不斷琢磨其中的道理。”徐延銘聽完就在琢磨,年終獎金通常是是一年一發,那麼對於年初做出貢獻的員工,等真正拿到獎金的時候,恐怕連自己做的什麼貢獻都忘了,他下決心改變獎金髮放方式,將過去員工年度獎金年底一次性發放的做法,改成按照季度來發放,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激勵機制,一經推出就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員工積極性和企業的效益都獲得了正向推動。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除了課堂教學外,游學與同學互動也是考察EMBA質量的重要打分項,也讓徐延銘找到了一個企業發展的“外腦”,他主動邀請授課的教授及同學來企業交流,通過這些交流活動,為企業引入新觀念、新機遇,從而提前發現和應對市場變化,在競爭中快人一步。

  通過在復旦管理學院的系統學習,徐延銘的思維方式也完成了從工程師到企業家的轉變,對於管理的重要性也越發重視,他給企業建立了一個顧問委員會,讓頂尖管理專家的經驗與企業實踐深度結合,在珠海冠宇業務高速發展、人員大幅擴張的過程中,管理能力不僅能跟上,還能夠引領企業的戰略與方向。

  對於企業管理者而言,事倍功半還是事半功倍,不僅取決於管理者的戰略眼光,還有管理的科學性,以鋰電池為例,這是一個多學科匯聚的産業,需要複合型人才和開放式思維。

  正是復旦深厚的人文傳統,在化學、材料、環境等各學科的優勢,理論與實踐深度結合的終身學習方式,讓徐延銘等EMBA學子在創業途中受益良多,企業在行業發展的春風下,走上了一條發展的快車道。

  過硬産品與技術創新力

  全球消費電子産業鏈向中國轉移,讓珠海冠宇這樣的供應鏈企業獲得了發展良機,而面對市場機會,徐延銘認為,公司要依靠過硬的産品品質和技術創新能力,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電池是一個實實在在客觀存在的配件,要讓客戶選擇我們的産品,不是去琢磨産品形狀、創意這些東西,而是拿出實實在在的參數指標,拼性能、拼質量、拼穩定性,這就決定了客戶會不會選擇你的産品。”徐延銘&&。在交流中,幾乎聽不到他的豪言壯語,而是“虛心學習”“以客戶為中心”“找出差距”“不自滿”等,徐延銘務實的作風,也奠定了珠海冠宇的企業作風。依靠“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業精神,珠海冠宇僅用三年就從一家小廠變成了行業裏面的新銳力量,吸引了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一批大客戶。

  2017年之後,徐延銘引入風投機構,開始籌備企業IPO,在這個過程中,來自於復旦EMBA老師同學的支持及建議,也讓徐延銘少走了彎路、少交了學費,甚至還有同學成為了他的投資人,珠海冠宇也由此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階段。

  傳統觀點認為,中國能夠成為消費電子的世界工廠,依靠的是廉價的供應鏈和人力成本,但珠海冠宇的崛起卻並非如此,比如,過去幾年,珠海冠宇的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都在5%以上,最高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7%,對於技術研發的高投入,不僅讓珠海冠宇成功摘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更讓企業在供應鏈體系中,用高品質産品贏得了諸多海內外大客戶,客戶訂單源源不斷,市場份額不斷增加。

  正是依靠過硬的産品與技術創新能力,珠海冠宇厚積薄發、脫穎而出。根據Techno Systems Research數據,2021年珠海冠宇的筆記本電腦及平板電腦鋰電池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二,對於這樣的成績,徐延銘只淡淡地説了一句,“我們距離第一名還有較大差距。”這一年,珠海冠宇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徐延銘重回當初選擇就讀復旦EMBA的上海,在此敲響了公司的上市鐘聲。

  在公司成功上市之後,徐延銘又決定做兩件事,一是進軍動力鋰電池市場,正如2007年進軍消費鋰電池市場那樣,挑戰看上去不可戰勝的巨頭;二是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其中的關鍵點在於核心技術研發,迎接智能製造的新時代。面對這兩個目標,徐延銘依舊還是那個志存高遠卻又腳踏實地的工程師,正如他在復旦求學時那樣,以務實的態度、科學的手段,帶領珠海冠宇一步一腳印攀上行業的高峰。

  一家什麼樣的企業才算是真正成功的企業?徐延銘的答案是“為社會創造正向價值的企業”,不管是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稅收、産值,還是培養人才、創新技術實力,這都是珠海冠宇正在努力前進的方向。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若宇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8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