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説醫|用“新”推動 中山“國家隊”讓百姓更有“醫”靠

新華網上海11月23日電(記者龔雯)在醫療資源豐富、“高手林立”的上海眾多大型三甲醫院中,有這樣一所醫院,憑藉着臨床經驗豐富、百姓高度信賴、學科人才匯聚、創新技術一流,在其中熠熠生輝。這,就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步入秋天這一豐收的季節,中山醫院在建院85周年之際喜報頻傳:全國首個獲批立項的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啟動;在最新出爐的中國醫院排行榜中,一如既往名列前茅,眾望所歸。
站在新起點,中山醫院作為“國家隊”將如何加快高質量發展,對標國際一流,用高精尖的醫學技術不斷滿足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為更多生命帶來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作為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首位嘉賓,就此一一道來。

從“幾棟樓”到“國家隊”,在新起點迎來新使命
相比很多人第一次走進中山醫院對其樓多人多科室多印象深刻,甚至一不小心還會“走迷路”,樊嘉坦言,他第一眼看到中山醫院是30年前讀研面試。當時的中山醫院面積很小、房屋很破舊,只有幾棟樓,與全國其他醫院基本一樣。隨着時代變遷,在國家及各方大力支持下,中山醫院在近20年特別是近10年裏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在今年建院85年之際,近日,中山醫院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啟動,這是全國首個獲批立項的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
據悉,國家醫學中心是衞生健康領域的國之重器,是提升我國整體衞生健康水平、深度參與國際醫學競爭的新載體。根據規劃,該項目將新建上海國際醫學科創中心和青浦新城院區一期工程,計劃於2022年底開工,於2025年投入使用。
樊嘉&&,作為“國家隊”醫療機構要對標國際一流,就要做到人才、學科、管理、教育等方方面面一流,尤其是瞄準解決疑難雜症、推動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培養頂尖人才和加強學科發展等,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助力推動健康産業發展。
“站上新起點、邁入新階段,中山醫院的使命不僅是病有所醫,隨着上海老齡化不斷加深,還承擔了另一個任務就是老有所養。”樊嘉説,即將運營的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是全國第一家獨立設置的省市級老年醫學中心。隨着之後不斷建設,中山醫院將進一步為老百姓醫療健康提供堅實保障。
從“卡脖子”到“科創源”,“五力齊發”惠民生
醫生護士不僅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也是把臨床痛點轉為創新靶點的“發明家”。在“熱帶雨林”的創新氛圍下,上海每年新增的創新藥和醫療器械位居全國前列,類似中山醫院這類大型醫療機構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樊嘉在訪談時稱,一説起“卡脖子”大家經常會提到中山醫院和聯影醫療的合作故事,其實在第一次接觸和了解時,9年前的聯影醫療才剛成立兩年,儘管有非常好的技術、人才和定位、理念,但是與國際上的GPS(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醫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如何讓中國能有“拿得出手”的高精尖醫療設備,避免因零部件壞了醫院就要停機兩周多等進口到位才能讓患者用上的無奈,兩個有擔當有情懷的“當家人”一拍即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之後,通過核醫學科、放射影像科等醫生、技術人員與工程師團隊之間一次次研究、攻關、調試,最終設備的質量越來越好、臨床接受度越來越高,全球首&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在中山醫院裝機,之後從上海走到全國、走向國際。
“我一直堅信沒有攻不破的難題,但凡能想到的問題,總能想辦法解決,關鍵是理念和機制要發生轉變。”樊嘉説,得益於醫、研、産、學、政的“五力齊發”,近年來,中山醫院的創新成果“多點開花”。比如心內科葛均波院士團隊研發的首款國産完全可降解冠脈支架,已於2020年上市,被稱為“冠脈介入的中國心”;樊嘉院士團隊研發了首個CFDA批准的核酸類肝癌體外診斷試劑盒,並成功應用於臨床,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隨着試劑盒的普及,我國肝癌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或可提升至20%至30%,切實降低死亡率。
目前,中山醫院瞄準診療技術、創新藥物、醫療器械、醫療設備4個方向,梳理出多項“卡脖子”“臨門一腳”攻關項目,與百餘家企業和平台簽約,通過醫工合作,持續推動高水平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研究成果轉化。
從“病人圍着醫生轉”到“醫生圍着疾病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究竟如何“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具體抓手在哪?樊嘉認為答案是多學科協作。
樊嘉&&,既往的學科設計一般分外科、內科、檢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外科再分神經外科、腦外科、胸外科等,比如普外科還分肝膽外科等;而內科會再分呼吸內科、心臟內科等,比如消化內科還分內鏡等,分得細的好處在於能讓大型醫療機構在臨床、科研、轉化方面鑽得深,有助於大幅提升解決疑難雜症的能力。
現代醫學發展趨勢是內科可以操作化、外科可以微創化。過去有些需要“開大刀”的外科手術如今微創就能解決,還有比如醫生在做消化道內鏡時如果發現早期胃部腫瘤就可以切除,比起外科手術要減少很多併發癥。可見,外科、內科的邊界正在慢慢改變。
“對於患者而言,遇到有些疾病時,肯定不了解到底是先看內科還是外科,聽哪個醫生的建議好。”樊嘉説,為了減少患者奔波,醫院正在推進“以疾病為中心”的診療中心和探索“以疾病為中心”的病房,通過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讓內科、外科、影像科的醫生協作篩選優化的治療方案,告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此外,為了讓更多居民能在“家門口”看病更便捷,樊嘉&&,將“同質化平移”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服務,在郊區、社區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模式,不斷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
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由上海市衞生健康委員會指導,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起舉辦,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全程支持。該大型訪談旨在通過與院長們的精彩對話,講好“醫院故事”“醫生故事”,搭建專業醫療機構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完)
監製:姜微
策劃:楊金志、季蕾
統籌:姚玉潔、仇逸、周琳
記者:龔雯、袁全
協調:蔣宏良、洪逸飛、劉一鳴
視頻:查偉誠、肖勁濤、衣睿童、張燁成
文案:鄧侃、楊子華
海報:杜梁楠
新華社上海分社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
聯合出品
全程支持: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