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魔都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邁向“全面建成”新階段
新華網上海11月23日電(記者 賈遠琨、王辰陽)百公里外實現集裝箱裝卸遠程操作、國際航行班輪保稅LNG加注服務“中國首單”完成、上海港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達50%以上、“智慧機場”建設提速增效……這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邁向“全面建成”的生動實踐,也是全球供應鏈的中國服務商應對風險挑戰尋求新路徑的創新探索。
11月22日至24日,2022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全球的航運航空頭部企業、國際組織、知名專家代表齊聚一堂,以綠色、智能、韌性為關鍵詞,共謀未來國際航運業可持續發展新篇章。

11月22日,2022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開幕式暨主論壇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辰陽 攝
綠色“變奏”激發創新
連續12年蟬聯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上海港,正在上演綠色“變奏曲”。
上海港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已達到50%以上;船到船同步LNG加注服務實現常態化運營;約97.95%的營運船舶岸電受電設施改造,岸電泊位佔比達到79%;上海港全港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能力全面提升……上海港正在成為越來越清潔、節能、高效的現代化樞紐港。
論壇上,專家分享了一組數據,正是港口邁向綠色轉型的重要原因。
2021年全球航運業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達到8.33億噸,同比增長4.9%。為減少排放,國際海事組織敦促所有船舶到2050年實現50%的減排目標。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也呼籲全球航空業在2050年達到凈零碳排放。當前,包括上海港、上海機場、中遠海運、東方航空在內的我國航運、航空物流企業,正在積極尋求破解路徑實現“雙碳”目標。
論壇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張為&&,發展綠色航運,上海堅決扛起這一重要使命,全力發揮開路先鋒、示範引領和突破攻堅作用,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推動綠色航運率先發展、率先見效。
綠色轉型是壓力,更是動力,在航運物流、裝備製造等領域不斷激發出創新成果。
10月25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為中遠海運中石油國事LNG運輸項目建造的6艘17.4萬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的首制船“少林”號,在位於上海的中國船舶長興造船基地命名交付。這是滬東中華深耕LNG産業25年,完工交付的第40艘LNG儲運船。航運企業和造船企業攜手推動綠色轉型,也抓住了航運市場綠色發展的重大機遇。
與滬東中華造船同處於上海長興島造船基地的江南造船,也正在探索二氧化碳運輸船、氨燃料動力船的預先研發,為未來市場開發做好準備。
數智引領提檔升級
數字化正在重塑航運業的生産模式、商業模式、組織形式和運行秩序,全球航運業的各個領域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其中的積極探索者和實踐者。
比如,近期,備受關注的洋山智能重卡順利啟動了“減員化”運營測試,上海浦東新區在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方面率先實現立法突破,“科技+法治”雙輪驅動讓洋山智能重卡“無人化”運營又邁進了一大步。這是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建設輻射效應的一大延伸。
數智賦能還讓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輻射範圍進一步擴大。今年9月3日,上海港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啟用,集裝箱空箱可通過水、公、鐵等多種路徑運輸到長三角區域以及長江流域港口,緩解企業用箱難題,進一步增強上海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的資源配置能力。“上海港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太倉港分中心”空箱調運模式已率先啟用,上海港將太倉港視為本港空箱服務延伸區,提供兩港空箱一體化服務,全力紓解企業用箱壓力。
華為公路水運口岸智慧化業務首席技術官岳坤&&,華為將利用全球領先的ICT技術助力港航企業的數據中心建設和網絡建設,構築全棧安全的數智基座。此外,華為還將攜手客戶、夥伴打造智能水平運輸等領先方案,在智能航運和智能船舶領域持續貢獻力量。

中國東航“超級承運人”計劃相關介紹。(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與老百姓出行更加貼近的航空服務也在進行數智升級。中國東航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馮德華在論壇上介紹了東航的“超級承運人”計劃,即指具有全球卓越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影響力的一流航空運輸企業,是積極構建民航生態圈、全面參與全球化合作的旗艦級運輸服務企業。智慧航空是打造“超級承運人”的實施路徑之一。智慧航空讓航空公司實現全場景數字機坪、飛機全流程智慧體檢和全時全域空地互聯的智慧運行,讓旅客可“一步到位”購票選座,在線輕鬆辦理值機,把行李交給自動分揀機器人後,全程無感通關,輕鬆候機。
“智慧機場”的建設也在提速增效。上海機場實施數字孿生機場工程,深入推進“超級大腦、數據總線、時空大數據平台”建設,着力構建具備“態勢感知、優化處理、智能交互和實時決策”能力的智慧機場,有效提升了虹橋、浦東兩場的運行效率,改善了服務質量,增強了安全保障能力,旅客在機場可以便捷舒適地享受服務,安全高效地搭乘班機。
強化韌性供應全球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3489萬標箱,同比實現了正增長,總量繼續領跑全球。這正是挑戰與風險面前保持韌性的重要體現,再一次向全球展現了重要樞紐應有的硬核實力。
韌性來自廣闊的運輸網絡、豐富多樣的運輸組織模式以及各方的協同配合。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主任于福林&&,為提高供應鏈、産業鏈韌性,上海協同長三角加快共建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完善暢達韌性的航運集疏運體系,全面提升航運服務功能和品牌影響力。
在生産和運輸一線,不少生動案例是這種韌性的最好證明。
江蘇常州橫林鎮是中國“強化木地板出口基地”,全鎮共有130多家終端生産企業和300多家配套企業,其中很多是體量不大的中小企業。以往主要通過公路運輸至上海港出口的橫林鎮木地板遭遇了物流不暢,企業生産面臨困境。中遠海運採用水水中轉與鐵路聯運的“雙通道”模式,有力緩解了公路運輸阻滯對橫林鎮木地板供應鏈帶來的影響。
中遠海運集團、上海港、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等密切聯動,發揮多式聯運優勢,還通過“陸改水”推動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大幅增加水路運輸路徑,為美的、隆基、博世、蘇美達等機電、電子産品、家電、光伏、鋼材等各領域企業外貿出口,以及上汽、佳農等汽車零部件、農産品水果、高端製造設備、電子元器件等進口提供了航運物流保障。

11月22日,2022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國際海運論壇”現場。(受訪者供圖)
多式聯運作用的發揮離不開集疏運體系的擴容、加密和升級。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仍在不斷優化調整集疏運體系,充分利用上海港優勢,加快水路業務通道的開拓,整合長江碼頭、水運資源,同步發力海鐵聯運,確保集疏運通道的始終暢通。比如,推動科技創新助力生産保暢,開發上線了航運和航空貨運的電子通行證,推動船舶進出港報告、通關無接觸辦理等便利舉措,全力保障物流供應高效。
當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對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也讓供應鏈管理髮生重大變革。構建安全、敏捷、韌性的供應鏈成為經歷疫情陣痛後的各方新共識。上海將始終以保持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為目標,築牢“硬體”基礎、完善“軟體”服務,切實增強航運業安全保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