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港向海而興:韌性十足破浪前行

2022年08月24日 09:17:3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8月23日電(記者 賈遠琨 丁汀)從高空俯瞰,洋山港正如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輪。

   洋山港作業場景(受訪單位供圖)

  晝夜不停、全年無休的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迎來世界各地的大型貨輪停靠;遠離洋山港的商務樓裏,工作人員動動按鈕即可輕鬆操控港口橋吊;造船基地承攬海外訂單應接不暇,正在建造的世界一流大型貨輪“摩肩接踵”亟待出海……這些場景彰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強勁“耐力”、硬核“實力”和創新“潛力”,為穩定外貿、暢通供應鏈提供堅實保障。

  疏解堵點斷點 保穩保暢“通江海”

  碼頭擁堵、集裝箱緊缺,疫情給全球航運業造成重創,不少海外大港陷入滯港“泥潭”導致物流通道遇阻,直接導致外貿企業出貨難、運貨貴。

   洋山港作業場景(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當海外港口為“堵點”發愁時,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運作正常。“21&橋吊、108&軌道吊,遠程操控僅需7至8名工作人員,無接觸作業降低了疫情的衝擊,還提高效率減少擁堵,為國際貨輪爭取寶貴時間。”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尚東分公司橋吊遠程操作員黃華説。

    洋山港作業場景(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上海港依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樞紐功能,發揮全球資源配置作用“千里運空箱”,以“輸血”方式為外貿企業補充集裝箱供給,還與馬士基、達飛等國際航運企業一起打造上海港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成為集裝箱周轉“蓄水池”。

   洋山港作業場景(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幫助外貿企業打通出口航路,還需要深入到物流網絡的“毛細血管”。多年來,上海港推進長三角區域港口與物流一體化,整合“水—公—鐵”物流通道資源,發揮多式聯運的優勢實現全流程覆蓋,讓物流通道連接江海、駛向深藍。

  固底板鍛長板 全要素集聚“強筋骨”

  8月8日,第二艘國産大型郵輪在中國船舶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簡稱“外高橋造船”)開工建造,標誌着國産大型郵輪進入“雙輪”同造時代。其建造地是上海的外高橋碼頭,這裡幾乎集聚了各類船型中最大、最先進的船舶産品,如同一所戶外船舶展覽館。

  雄厚的船舶製造實力、廣闊的産業發展腹地、包容的國際合作平台,都是上海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突出優勢,這些優勢在上海航運資源加快集聚、服務功能整體提升的支撐下進一步加強。

   第二艘國産大型郵輪效果圖(受訪單位提供)

  中國船舶集團落戶上海,與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碼頭上海港、中國最大的遠洋航運企業中遠海運集團一起,在上海形成從製造、運營到信息、服務的航運全要素集聚。

  除了規模大、要素全,底子厚、衝勁足、潛力大也能體現國際航運中心的“硬核”實力。

   洋山港作業場景(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近年來,上海航運高端服務業依託航運物流體系化建設加快發展。目前,上海船舶險和貨運險業務總量全國佔比近1/4,國際市場份額僅次於倫敦和新加坡。2021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位列全球第三。上海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介紹,全球排名前列的國際航運組織紛紛在上海設立總部、分支機構或項目實體,體現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影響力的提升。

  以變應變 開放創新“優布局”

  “通過數據大屏,我們可以實時掌握在航船舶的狀態,通過數字化手段及時收集、分析信息,有助於制定更科學高效的運營計劃。”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揚帆説。

   洋山港作業場景(受訪單位提供)

  數字航運是全球航運業發展的方向,中國航運業的新探索已經走在前列,並已付諸實踐。中遠海運集團推進區塊鏈技術在航運業的應用,牽頭打造了行業區塊鏈聯盟“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目前,這一平台已經推出“無紙化放貨”,將進口貨物單證手續辦理完成時間從24至48個小時縮短到4個小時以內。

  産業布局由淺入深,正在向着智能化方向延伸。網絡布局則是由近及遠,通過模式創新和管理互通,提升航運網絡的運轉效率。上港集團和中遠海運集團已經通過港口建設合作加快全球化布局,這也是上海作為國際航運中心輻射作用的重要體現。

   洋山港作業場景(受訪單位提供)

  大海從不平靜,全球航路也會遭遇急流暗礁。面對航運市場不斷出現的新挑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變應變,在開放創新中不斷開創航運發展新局面。(完)

【糾錯】 [責任編輯: 佘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