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劃定“路線圖”係好“安全帶”,上海發力數字經濟
到2025年底上海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穩居全國前列,增加值力爭達到3萬億元,佔全市生産總值比重大於60%
今年上海正在推動制定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規,將在推動産業創新、促進應用賦能、保障要素資源、加強治理規範等方面為産業集群建設保駕護航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龔雯 桑彤 高少華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不斷深入,搶抓新賽道、培育新動能成為上海當前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的重要抓手。
6月以來,上海瞄準新賽道發布相關産業發展行動方案、公布《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底上海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穩居全國前列,增加值力爭達到3萬億元,佔全市生産總值比重大於60%。值得期待的是,國內首部省級人大制定的數據條例《上海市數據條例》2022年1月1日起施行,除此之外,今年上海還在推動制定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規,將從多維度為産業發展保駕護航。
新賽道高頻亮相
為更好地聚焦新賽道,上海今年制定了綠色低碳、智能終端等産業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綠色低碳産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基本構成2個千億、5個百億、若干個十億的産業集群發展格局;智能終端産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其中營收千億級企業不少於2家,此外在交通、養老、醫療等10大應用場景涌現100+智能終端産品。
此外,上海推出相關特色産業園區。例如,國際氫能谷重點打造氫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氫能裝備全産業鏈;虹橋數字物流裝備港重點發展數字物流和智能倉儲,加快布局無人機技術、航空物流裝備、數字化場景和新興技術研發應用。
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虞晶怡&&,上海發力新賽道,將主要聚焦在兩個維度上:一是核心技術的突破,特別是未來網絡、智能硬體、芯片、工具軟體平台等,將為數字化轉型發展打下基礎;二是虛實融合的應用場景,特別是在智能製造、智能城市、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數字經濟將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事增強現實(AR)業務的亮風&董事長廖春元&&,以智能終端等為代表的新賽道將帶來新的經濟活力和發展方向,隨着生態圈不斷聚能,産業聯動過程中産生的信息等數字資産會反向促進生態圈的成長、進化,形成良性循環。
值得一看的是,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於9月1日至3日召開,在今年大會申報SAIL獎的項目中,既有全球頭部企業踴躍申報,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紛紛獻寶,也有智能芯片、AI大模型等熱門賽道集結。從目前公布的SAIL獎TOP30榜單看,包括友道智途5G+L4級智能重卡在洋山深水港的商業化應用、兒童白血病細胞學人工智能創新識別方法研發等。
上海市經信委人工智能發展處副處長孫躍説,大會國內外“朋友圈”越做越大,不僅體現了技術應用百花齊放,也折射出基礎研究茁壯成長,形成良性循環,在國外的頂會上,也有上海的代表前往參加。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分析空間環境模擬數據(2022年6月9日攝) 張建松攝/本刊
釋放新動能
時值今夏持續高溫,全力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格外重要。得益於高度自動化、精準定位等技術,一批自主飛行的智能巡檢無人機沿着預設路線“上崗”作業,在提升電力巡檢效率、保障用電的同時,也盡力將一線巡檢員從高溫酷暑中解放出來。
“相比人工操作的無人機,基於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無人機作業效率可進一步提升,比如原先每小時只能巡檢1公里,現在可以巡檢80公里。”千尋位置首席執行官陳金培説,未來,公司將推進時空智能在汽車、農業、物流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除了看得見、摸得着的智慧場景,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數字技術正潤物細無聲地賦能經濟。
坐落在浦東張江的雲從科技今年5月底在科創板上市,成為科創板第一家人工智能平台公司。起初,雲從科技從“計算機視覺”涉入,隨着後期單點技術遠遠滿足不了客戶對整合業務的解決需求,公司通過“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神經”和“大腦”,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用戶體驗。
雲從科技副總裁朱健&&,人工智能正快速滲透到千行百業,本輪上海疫情之後,生産型企業智能化需求飆升,前來尋求合作的企業數量是原來的10至15倍,尤其是來自汽車行業的合作諮詢較過去多達上百倍。
此外,推動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貸信息融合發展的上海市地方徵信平台於近期開業。作為上海數字化賦能普惠金融的重要載體,平台發揮數據共享優勢,支持金融機構提升數據利用能力,推出更多創新金融産品,實現“敢貸願貸、能貸會貸”,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
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董事長周小全&&,要努力把地方徵信平台打造成為一座連接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橋梁,不斷推動“政、銀、企、信”合作創新,服務中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發展。
促安全發展
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數字經濟相關領域指標逆勢增長。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拉動全市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1至5月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0%,增速高於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9.3個百分點。
歐科雲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蔣照生認為,上海在數字人才、科研儲備和應用場景等方面優勢明顯。隨着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預計更多應用將不斷涌現,加快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按下“快行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繫上“安全帶”。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數據條例》施行,作為國內首部省級人大制定的數據條例,把數據納入法治軌道,與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同頻共振,提升新型生産力增強城市競爭力。
業內專家認為,法律不是某個具體産品的“説明書”,一步步指導市場怎麼做,而是首先要守牢底線,然後在此基礎上鼓勵創新,發現問題再“打補丁”,螺旋向上地助力一個行業、一個社會越來越完善。
《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提到,落實《上海市數據條例》,加快&&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試點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服務。&&上海數據要素市場制度體系建設相關政策,促進數據要素市場流通。
“數據不僅能夠説話,還要能夠對話以及發揮生産力,所以推動數據的標準化、規範化,使其可採集、可共享、可加工、可呈現、可復用,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説,上海每天有海量的數據産生,但數據安全是前提,它是前面的1,後面再多應用都是0。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上海正在推動制定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規,將在推動産業創新、促進應用賦能、加強治理規範等方面為産業集群建設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