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硬科技硬實力,長三角打造科創共同體
跨域拓展硅谷藥谷智能谷版圖
作為全國集成電路産業重鎮,上海正通過長三角協作機制,不斷向外輻射影響力,攜手蘇浙皖共建産業高地。中芯國際、華虹、格科微,這些總部位於上海的集成電路龍頭企業,目前均已在周邊的紹興、寧波、無錫、嘉善等地進行重大項目建設;另一方面,蘇浙皖的集成電路産業資源也在同步加大投入力度,無錫海力士、合肥通富微等項目陸續建成投産,長三角由此涌現出一個分工明確、資金密集、合作突破的集成電路産業生態。
發揮上海科創中心的龍頭作用,利用好蘇浙皖巨大的産業縱深和綜合性優勢,長三角高技術産業合作跑出“加速度”水到渠成。除了集成電路外,同樣承載了國家戰略和關注的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産業等也是如此。在生物醫藥領域,上海聯影常州基地、微創醫療蘇州公司、藥明康德常州CMO平台等重大項目投産,信達生物(蘇州)上海總部暨全球研發中心落戶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海的深蘭科技智能機器人和亞太科創中心落戶常州,依圖科技在杭州成立醫療技術公司,而背靠安徽的科大訊飛則將業務總部和運營商大數據總部落戶上海……可以説,這種創新資源的“雙向流動”,使中國硅谷、中國藥谷、中國智能谷版圖在長三角不斷擴展。
不僅企業在大力進行跨域布局,其他創新主體近期也通過各種方式在長三角加強互動。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平台順利組建,並開始發揮作用;在金融支持方面,繼長三角協同優勢産業基金、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産業基金之後,今年6月,融匯了九城市資金、總規模達100億元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啟動運營,同樣也以硬科技為投資主線,目前已納入其項目庫的企業超過500家。
合力打造基礎研究的軟硬環境
新興産業的衝刺離不開基礎研究環節的奮力前行,高水平科技供給也需要基礎研究提供持續驅動力。過去一年,長三角在基礎研究合作方面也取得纍纍碩果。
目前,長三角已初步建立大科學裝置群,以上海超強超短激光10拍瓦用戶裝置建成、江蘇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首套試驗&位點火、浙江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加快建設等為代表,長三角目前已建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24個。更重要的是,這些設施從建設到運營,都深深體現着跨域合作、共建共享的理念。據統計,在長三角已建成的大科學裝置中,由兩家或以上共建的有8個;而通過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除去各個大科學裝置,還集聚了3.8萬套大型科學儀器,總價值超過430億元,累計訪問量超過130萬人次。
科研設施構成硬環境,與之相對應,長三角還有一批新的科研組織與機構在蓬勃生長,不斷厚植科研的軟環境土壤。比如,為協同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長三角有一批國家實驗室在過去一段時間裏相繼掛牌——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僅掛牌了張江、合肥國家實驗室,還就科技創新開放合作達成協定。同時,之江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等正在納入國家實驗室基地建設序列。按照這種趨勢,未來長三角區域內國家實驗室互設基地將越來越成為常態。
設施與機構的設立,根本目的是推進課題研究。據統計,在2021年三省一市獲立項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協同開展的項目在數量上佔了75%,資金總額上佔比更是高達89%。
共耕科技體制創新試驗田
為加快建設長三角科創共同體,三省一市還在協作創新的模式、規則等方面不斷探索。特別是過去一年,新揭牌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建立科研新機制、資源配置新模式開展試點,既支撐長三角創新要素更高效流動,也成為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塊重要試驗田。
長三角國創中心是由科學技術部批准、滬蘇浙皖合作共建的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總部位於上海張江。揭牌一年多來,國創中心面向長三角重點區域,積極培育建設新型研發載體,更重要的是,中心在這些載體中推行“多元投入、團隊控股”的模式,借助混合所有制,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同時,在面向産業界提供應用類項目支持時,國創中心嘗試了一種與企業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也就是抓住産業真問題、真需求,以企業是否拿出“真金白銀”為標準,推動技術對接。迄今,國創中心已布局先進材料(蘇州)、集成電路(無錫)、太陽能光伏技術(江陰)、船舶海工裝備(南通)等多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同時凝練了超過800項産業技術需求,企業的意向出資金額超過20億元。按規劃,到“十四五”期末,國創中心累計將布局建設高標準專業研究所100家,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000家。
國創中心只是近一年間長三角攜手探索科研體制創新的一個縮影。自去年長三角主要領導座談會以來,為落實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目標,三省一市與科學技術部攜手建立部省(市)聯動機制,聚焦聯合攻關、國際合作、成果轉化等方面,各方充分協商,明確目標,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協同開放創新指導意見》。據悉,近期,長三角很有可能發布新一批政策方案,從而推動創新協同日益走向制度化。(張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