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5家到439家,科創板開市3年交出亮眼成績單
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三周年。三年的時間裏,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經增長至439家,總市值突破5.5萬億元,IPO融資額超6000億元。科創板也集聚了一批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的科創企業,硬科技成色逐步顯現;三年的時間裏,科創板穩步試點註冊制,在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再融資、並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制度創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硬科技”企業集聚地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鳴鑼開市,正式翻開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而隨着昨天國博電子和隆達股份的成功上市,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也因此擴容至439家。
科創板開市3年來交出的亮眼成績單遠不止於此。
諸多的數據顯示,如今的科創板已經在整個A股市場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安永的報告就指出,2022年上半年,上交所科創板IPO融資額首次超過主板,A股前十大IPO中,5家來自科創板,上交所也憑藉328億美元的融資額位列全球第一,佔全球總量的34%。
此外,科創板上市公司還呈現出“高成長”屬性。數據顯示,從2019年至2021年,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為28%,歸母凈利潤複合增長率為70%,增幅領先A股其他板塊。
2020年7月23日起發布的科創50指數,在今年4月底開始的市場反彈中表現突出,4月27日至7月20日漲超24%,反彈幅度明顯超過上證指數、滬深300指數。科創板指數體系在不斷完善,在科創50指數之後,科創信息、科創生物、科創芯片指數相繼發布,進一步豐富了投資者觀測維度及投資標的。
從行業來看,如今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基本都集中於六大戰略新興行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製造行業為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三大行業,分別達到162家、92家、76家。科創板已經成為生物醫藥公司在美國、中國香港之外的全球主要上市地。
“硬科技”是這些上市企業的共同標籤。根據統計,截至7月21日的437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生物産業、高端裝備製造産業、新材料産業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相關公司數量分別為161家、89家、72家、57家,佔比分別為36.84%、20.37%、16.48%、13.04%,合計佔比超86%。
作為中國“硬科技”企業的主陣地,科創板公司“高研發”特質顯著,在研發支出增速、研發人員佔比、研發投入等指標上均高於A股市場整體水平。據上交所數據,科創板公司2021全年研發投入金額合計達到852.40億元,同比增長29%,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為13%。科創板公司2021全年合計新增發明專利7800余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發明專利數達到108項。
開市3年來,國際投資者也已成為科創板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之一。當前439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已經有58家被納入滬股通,近兩年科創板股票被納入富時羅素、MSCI等國際指數的次數也不斷增加。展望未來,中金公司&&,科創板有望在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鼓勵長期投資者入市、引導科創板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等方向上加大改革和創新力度。
“科創板成立短短三年,已成為科技企業融資的重要平台,體現了我國資本市場的高水平發展及科技産業的巨大潛力。”花旗中國商業銀行部總經理張旭&&,“隨着我國經濟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預計對全球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未來花旗希望助力更多科創板企業走向廣闊的國際市場。”
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的“試驗田”
自打“出生”以來,制度改革就是科創板身上最亮的一張名片。三年來,科創板穩步試點註冊制,在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再融資、並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制度創新,各項制度安排經受住了市場檢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科創板開市三年整體運行平穩,在新股發行、交易制度等方面做了有益嘗試,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同時通過註冊制改革試點積累了大量經驗,為我國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如今,改革仍在繼續。7月15日,上交所發布相關規則和配套業務指南,對科創板做市交易業務作出更加具體細化的交易和監管安排。
上交所&&,科創板做市商機制的推出是持續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進一步發揮科創板改革“試驗田”作用的重要舉措,當前引入做市商機制有助於進一步提升科創板股票流動性、增強市場韌性,更好推進板塊建設。
“科創板推出做市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也迫在眉睫。由於科創板企業估值定價極具專業性,借助做市商交易制度來形成均衡價格,這有利於平滑市場股價,也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權益。”有業內人士&&。
上交所副總經理劉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面對穩步推進註冊制改革的新形勢,上交所將繼續保持改革定力,堅持“硬字當頭”的板塊定位,進一步發揮好“試驗田”的作用,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劉逖提出,科創板將持續優化上市審核標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進“開門辦審核”;此外,還要強化發行定價市場化約束機制,研究推動創新交易機制落地實施,完善持續監管相關制度規則,提升市場獲得感與制度吸引力。(記者 楊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