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民生訪談|小動物多了,PM2.5少了:解碼上海環境“加減法”

新華網上海7月6日電(記者 王默玲)這兩日,一隻在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內出現的野生麋鹿吸引了不少關注,超大城市與野生動物之間的故事近年來頻繁上演。有網友好奇問,“這些動物是迷路了嗎?”
“其實,城市所在的地方本來就是動物的家園,城市擴張的過程中有些小動物離開了,現在城市生態環境變好了,它們又回來了。”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6日做客“2022民生訪談”時如是説。從各種動物的“回歸”,到醫療廢棄物的安全處置,再到碳普惠滴水成海的綠色前景,程鵬回答了一系列市民關心的環境問題。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右一)6日做客“2022民生訪談”
動物“回歸”背後有一套“加減法”
長江口十多年來第一次監測到“嘴角上翹、自帶微笑”的江豚,貉媽媽帶着一群憨態可掬的小貉在小區花園裏安家,遷徙越冬季上海濕地保護區內的小天鵝數量每年攀升……“看一個地方生態好不好,可以數一數鳥的翅膀、魚的尾巴”,越來越多的鳥往這兒飛、魚往這兒游,折射出一個城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上海市環科院工作人員在長江口水域抓拍到長江江豚探出水面的瞬間。 受訪單位供圖
生物多樣性的“加法”背後,有賴於環境污染的持續減少。程鵬介紹,2021年,上海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低值;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天數為335天,優良率為91.8%,較2016年上升12個百分點。今年以來,上海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273個監測斷面中,優Ⅲ類斷面佔93.0%,較去年同期上升11個百分點。
“‘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環境領域約束性指標,上海全部超額完成。”程鵬説,下一步,上海將依託長三角地區的聯防聯控,統籌做好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的協同減排。
在長寧區新涇鎮綠八居民區裏有一個生境花園,它是從小區的“邊角料”改造而來。臨水的小花園裏,卉木萋萋,偶有水鳥飛過,晚間更是成了黃鼬、刺猬、貉等小動物的庇護所。程鵬説,“隨着城市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野生動物出沒的頻次將會增加,我們也將越來越熟悉如何與這些小動物和諧共存。”
守好“超極限”醫廢處置的“底線”
醫療廢物的安全及時清運處置,事關城市環境和市民健康的底線。3月以來,上海醫廢垃圾處置一度迎來了超極限狀態,“超極限”遇到“底線”,高效安全地守住是唯一路徑。
“本輪疫情以來,由於核酸檢測、隔離收治等産生的涉疫醫療廢物快速增長,上海全市各類醫療廢物的日收運量最高達到1400多噸,是平時的6倍,也是3月初的4倍多。”程鵬説,“但請大家放心,3月1日以來,全市累計收運醫療廢物9萬餘噸,全部得到安全處置,沒有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6月3日,上海城投旗下上海環境集團醫廢收運員正在把醫療廢物周轉箱推進貨箱裏。新華社記者 王默玲 攝
經過極限施壓的大考之後,上海迎來了核酸檢測常態化的階段。記者在松江區一核酸檢測點看到,檢測亭內的工作人員正不斷扭轉紮緊一袋黃色醫廢垃圾的袋口,這就是醫療廢物袋規範的“鵝頸式”封扎方法。目前,上海全市有一萬多個常態化核酸檢測點,“多而散”的點位每天産生的醫廢垃圾如何收運處置,成為當前備受關注的環境問題。
程鵬介紹,上海已就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醫療廢物收運處置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一是針對核酸採樣點點多面廣、隔離管控波動性大等情況,督促各區加強對核酸採樣醫廢、集中隔離點垃圾等醫療廢物的短駁集中,城投集團做好後續收運處置;二是將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納入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設施清單,並做好應急處置準備,目前上海醫廢垃圾應急處置能力預計2000噸每天,確保醫廢超常增長後能及時安全處置;三是加強對涉疫醫療廢物收運處置人員的安全防護和閉環管理,確保收運處置隊伍相對穩定。
“滴水成海”的碳普惠人人都能參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每一個個體的參與,而如何激勵公眾主動參與節能減碳的行動,上海正在探索建立一套碳普惠的正向引導機制。

消費者閱讀上海一商超入口處張貼的環保海報。受訪單位供圖
程鵬介紹,碳普惠機制能夠記錄和量化公眾的低碳行為,通過商業、交易市場和政策等方式來引導和激勵公眾形成低碳生産生活方式。與碳市場的國家核證自願減排機制主要面向生産側的中大型減排量不同,碳普惠主要面向消費端“小、雜、散”的項目減排和個人低碳行為,通過聚沙成堆、滴水成海,調動全社會踐行綠色低碳的積極性,成為支撐國家和地方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力量。
據了解,此前上海起草了《上海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並於2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目前《方案》正在進行專家論證和風險評價,下半年有望&&。
“接下來,上海將形成碳普惠體系頂層設計,搭建碳普惠平台,選取基礎好、有代表性的區域及統計基礎好、數據可獲得性強的項目和場景,比如新能源、公共交通、低碳消費等領域,先行開展試點示範,銜接上海碳市場,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程鵬説,未來,上海有望形成規範、有序的碳普惠運行體系,探索通過商業激勵機制,逐步形成規則明確、場景豐富、發展可持續的碳普惠生態圈。
新華社『解碼魔都』工作室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