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新氣象|五年間,一座城市的民主法治是什麼模樣?
新華網上海6月22日電(記者 郭敬丹、吳振東、楊有宗)浦東新區法規又“上新”了——
22日,《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上海市浦東新區推進市場準營承諾即入制改革若干規定》經表決通過,對推動浦東新區更好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浦東新區法規,這個自2021年誕生的新名詞可謂法治上海的縮影。
黨的十九大以來,上海持續優化制度供給。從城市發展到人民生活,從開門立法到大城小事,一幅幅生動圖景中,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落地生根。
五年間,一座超大型城市的法治軟實力愈加清晰地顯現出她的模樣。
創新與突破:高質量立法馬不停蹄
什麼是浦東新區法規?
這個“硬核”新名詞,代表着新時代我國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創新。
2021年6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相關決定,授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浦東改革創新實踐需要,遵循憲法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基本規則,制定浦東新區法規,在浦東新區實施。

2020年11月3日,上海浦東陸家嘴景色。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上海立法馬不停蹄。截至目前,共有9部浦東新區法規問世,涉及營商環境、社會治理、産業發展等各方面。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閻銳説,從篇幅上看,浦東新區法規都不長,但“條條乾貨”,特別注重創新,以法治方式引領推動浦東新區更好地“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體現出上海“用足用好”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授權的決心、信心。
回顧上海立法這五年不難發現,在諸多重要議題上,上海立法都表現出鮮明的高度和效率,創新與突破持續“在線”。
2020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和保障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經表決通過,此決定授權示範區執委會行使省級項目管理權限,按照上海、江蘇、浙江的有關規定統一管理跨區域項目。
一次“攜手”,開啟新路。在全國人大支持下,此次決定由上海人大會同江蘇、浙江人大同步作出。在共同研究立法問題、共同起草決定文本的基礎上,兩省一市人大常委會還選擇了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集體亮相”更彰顯出三地在示範區立法上的高度協同。
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2021年4月,長三角再次攜手立法: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分別通過《關於促進和保障長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四地的決定在主要條款、基本格式和實施時間上保持一致,通過協同立法,為加強長江流域禁捕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從決定動議到&&只用了2至3個月,上海在長三角一體化立法協同中主動出擊,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
堅持需求導向,上海還探索開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方面的立法,引導新生事物健康有序發展。2022年1月1日起,《上海市數據條例》施行,作為國內首部省級人大制定的數據條例,把數據納入法治的軌道,與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同頻共振,提升新型生産力增強城市競爭力。
初心與底色:為人民城市“保駕護航”
從上海石庫門開啟的紅色歷史,為這座初心之城留下豐富紅色資源。建黨百年之際,英雄的城市將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的價值取向寫進法條:彰顯上海作為中國共産黨誕生地的歷史地位,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21年6月1日,中共一大紀念館前。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2021年7月1日起,《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施行。八章五十八條的條例聚焦紅色資源的調查認定、傳承弘揚、保護管理等。用這部系統、全面的地方立法,上海為豐富而寶貴的紅色印記“保駕護航”。
這是一座人民城市的底色。
着眼於人民高品質生活,讓每個生活在上海的人得到尊重、感到溫暖,上海立法亦充分體現“人民性”。
以城市更新來看——對上海來説,城市建設已進入新階段,即從外延擴張轉向內涵提升,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更新為主。2021年9月1日起,《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施行,作為上海創制性地方法規,條例把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納入城市更新的範圍,把民生優先作為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則,具體內容和路徑包括舊住房改造、加裝電梯,增加物流快遞設施、公共充電樁,構建多元融合的社區生活圈等。
引領“新時尚”,上海一直在實踐。2019年舉行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獲高票通過。
此前, 對上海不少居民區來説,垃圾分類早已不僅是嘴上説説的名詞,而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發生的改變。上海的立法者發現,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有極為明顯的變化,不再是垃圾要不要分類,而是怎麼分,不分怎麼罰。多年來,“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法規與“新時尚”生活習慣的融合已越來越深。人人動起來,“新時尚”更精彩。
“天線”與“地氣”: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
這些看似“高大上”的制度供給,有着原汁原味的人人參與。
“架起彩虹橋,開啟直通車。”走進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墻上的一句話,總能引發社區居民的共鳴。

2021年7月24日,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內。新華社記者 耿馨寧 攝
虹橋街道是“立法直通車”最早“班次”之一。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第一個設在街道的基層立法&&點在此成立。嚴肅的立法在這裡並不“神秘”,普通老百姓的意見也能推動法條的確立。
多年來,這裡已完成未成年人保護法、退役軍人保障法、藥品管理法等近70部法律草案的意見徵詢工作,徵詢覆蓋萬餘人次,提出建議1363條,其中101條被全國人大採納。
“我們老百姓看到自己提的建議意見變成了法條裏的一句話、一個詞,很高興……居民們不僅‘零距離’感受到了人民民主,也更有主人翁意識,更具法治思維。”全國人大代表、長寧萍聚工作室黨支部書記朱國萍説。
小小“&&點”,民主大舞&,見證全過程人民民主深植城市肌理。如今,從虹橋街道“始發”的“立法直通車”在上海已覆蓋全部16個區。全市基層立法&&點5年參與20件國家法律、64件地方性法規制定的徵求意見工作,530多條立法建議被採納,在“神經末梢”為上海城市建設、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不斷貢獻力量。
2021年7月1日起,《上海市人民建議徵集若干規定》通過並施行,這是全國第一部由省級人大常委會制定,專門促進和規範人民建議徵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規,確定了人民建議“徵集—研究—轉化”的閉環管理和運作機制,為黨和政府聽民聲、察民情,及時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開闢出“綠色通道”。
撥通市民服務熱線,來自群眾的“金點子”,不斷轉化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在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格”,無論是加裝電梯還是破解停車難,有事好商量、事事能商量,成為百姓生活的新常態……
牢記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的光榮使命,上海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積極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