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品一方水土,上海搭建“熱帶雨林”
個頭如大棗的獼猴桃你見過嗎?它叫奇異莓,民間又被稱為軟棗獼猴桃、野棗子。外表光滑,洗凈後不需剝皮可直接食用。位於浦東的上海書苑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上海首個規模化種植奇異莓的企業。如今,基地果樹的枝頭正在抽芽,等待着7月結果成熟的那一刻。
生長在上海的新奇水果,還不止於此。上海開太生態農場內,搭建起一個個“熱帶雨林”溫室大棚,獨特的環境孕育了非轉基因木瓜、芒果和荔枝等。這些新品種,如何適應一方水土,在上海落地生根?
三年時間選苗育種
奇異莓,在中國屬於稀罕品種,它最早是從新西蘭等國家引進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原産地其實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東北山地、丘陵地區,長江沿岸等地也有栽培。不過,野生的品種口味酸澀,難以入口。“我們當時就想,明明是原生品種,為什麼不能做自主品牌呢?”書苑果蔬負責人倪清風萌生了試種的念頭。
光是選苗育種就花了三年時間。他們與科研團隊合作,走遍全國大部分地區蒐集原生種,通過長期觀測,將試種表現較好的進行嫁接,最終篩選出5個自有品種。由於奇異莓嬌貴,生長期間必須小心呵護。“適宜的土壤環境,決定了果子的品質。”書苑果蔬把一些口感良好的野生品種生長所在地的土壤採集回來,參考擬定奇異莓所需的土壤環境。同時,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灌溉不用河道水,而是處理過的雨水。通過水肥一體化,減少生産過程中的水源污染和浪費。
因地區特性不同,引進新品種往往需要改良,並創造更適宜的生長環境。在位於金山區的開太生態農場,一個個“熱帶雨林”溫室大棚搭建起來。在裏面,不僅種植着熱帶水果,還有魚蝦、菌菇等動植物,儼然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
走入大棚,熱氣撲面而來。100多畝的大棚內有兩個開闊的水塘,種着水草,養着魚蝦。水塘四週的空地以及田埂上,非轉基因木瓜正挂在枝頭,一串串青色的香蕉伸手可及。水塘上方搭着木架,上面有百香果、葡萄藤。在樹蔭下,一個個蘑菇棒正積蓄生長的能量。岸邊還種植着少見的大檸檬。
“這裡最早是作為水生態工程中水生動植物的培育基地,後來基於種養結合的研究,開始種植熱帶水果,南果北移,主打高端産品。”開太生態農場相關負責人周軍説。
營銷倉儲運輸都是挑戰
落地,只是新品種實現市場化的第一步。在業內人士看來,新水果品類要想從網紅成為長紅,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從價格來看,新品種因生産成本等因素,高於市面上同類水果。“在上海這個大消費市場,市民願意為好的産品買單,關鍵是錢花得值不值。”開太生態農場將口感和新鮮度作為産品賣點。在推廣過程中,産品品質、種植規模、營銷渠道都影響着新品的市場化進程。拿奇異莓來説,生長受天氣影響較大。倪清風説,去年因颱風天,出現不少有瑕疵的果子,只有20%實現商品化。
倉儲運輸也是一個問題。由於奇異莓嬌貴,需要非密閉空間運輸。“我們後續計劃與商超和連鎖店合作,通過自有物流,將果子送到前倉。同時,研究通過相關生物處理技術,提高果子的抗壓能力和保存周期。”
在售賣之外,新品種還有其他價值可以挖掘。書苑果蔬和開太生態農場都不約而同選擇了農旅融合道路,通過建設休閒採摘的生態園,提升産品的品牌度。書苑果蔬還在擴大基地生産面積。他們計劃進一步完善主題園區,並通過種子、生産以及銷售等環節的服務,帶動更多農民實現增收。
為了推進地産果品優質發展,近年來,上海市農業展覽館組織舉辦了地産果品直銷展等展會,2019年開始還開展一年一度地産農産品品鑒評優活動。市農展館有關負責人&&,希望通過展會等平台,引導農民通過優質優價實現品牌附加值,進一步打響上海地産果品品牌。(記者 束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