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疫保供:一棵矮腳青 24小時之旅

2022年03月22日 09:19:30 來源: 新民晚報

  

基地裏即將收割的矮腳青

  

菜品到貨、驗收、存儲、加工、分揀、中轉、發貨……流水線有條不紊地工作着 蕭君瑋 攝

  

叮咚買菜辰塔路基地大倉內一派繁忙景象 蕭君瑋 攝

  

清美鮮食門店貨源充足

  上海人的餐桌上少不了一抹綠。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保障蔬菜供應,也是一 場“戰疫”。從市郊的種植基地,到裝進市民的菜籃子,一棵“矮腳青”的24小時奔赴之旅,恰是連日以來上海主副食品市場供應的縮影:加班加點,夜以繼日,不敢須臾停歇。

  清晨6時 搶收蔬菜

  浦東新區宣橋鎮上的清美數字化蔬菜基地裏,50多歲的陳文會提着小板凳和割刀,和同伴一起走進大棚。天色尚未破曉,他戴上頭燈,照亮眼前的一片菜地,用割刀飛快地采收已經成熟的矮腳青。不一會兒,身旁的塑料筐裝得滿滿當當,他起身挪一挪小板凳,再取一個新筐。

  1個單體棚約為7分地,4個人花6小時,一上午能采收1.2噸的矮腳青。按照每戶人家一天吃2斤青菜來算,這些菜能滿足1200戶人家的需求。而清美集團在宣橋鎮、新場鎮等4個鎮共有8個基地,佔地10000畝,其中60%以上的土地種着青菜。

  “在上海人所有消費的蔬菜裏,青菜的量最大,而矮腳青又是其中最地道的上海特色青菜。”清美基地農業經理宋俊元説,這個品種耐抽薹,也就是説它的菜葉多、菜稈少,口感軟糯,因此很受市民喜愛。

  從天濛濛亮到日落西山,這幾天基地裏幾乎一刻不停地采收着矮腳青,工人們就連吃飯也是輪換着去。“任務重、時間緊,基地的采收時間從平常的6小時,增加到了現在的10小時,但我們必須在16點之前完成,不然就趕不上第二天一大早的上架。”

  7時許 準備裝車

  天色已然大亮,從各個大棚匯聚而來的矮腳青已經堆成小山。等候在此的冷鏈運輸車廂門大開,一車能裝上400筐。

  采收完的土地也不能空着,下午就安排農機進場。旋耕起壟,施有機肥,育苗工廠加班加點培育出來的菜苗一送到,就馬上種下去。宋俊元説,特殊時期,基地裏沒有一畝地是輪空的。“大約40天后,這裡又是一片綠油油的矮腳青。”

  8時 送出基地

  第一輛運輸車駛出基地,第二輛、第三輛緊跟其後。滿載着矮腳青的冷鏈運輸車從各個基地出發,按照路程遠近,最快20分鐘、最慢45分鐘,就能抵達三灶工業園裏的清美蔬菜工廠,這批矮腳青將在3小時內完成分揀包裝。

  8時許 分揀包裝

  戴好口罩、帽子和一次性手套,王俊敏走到操作&前,抓起一把矮腳青,快速掃一眼,無黃葉、無殘葉,立刻裝袋、稱重、封口,整個過程不超過10秒鐘。站在她身邊的女生,顯然手勢沒那麼熟練。幾天前她還是公司的財務,如今卻從辦公室走進車間,穿上了綠色工作服,把一棵棵矮腳青整整齊齊放進BOPP保鮮袋裏。

  3月13日起增加産能,3月16日起訂單暴增,從那時起,王俊敏和她的同事就沒有回過家。所有人吃住在廠區,每天做一次核酸檢測,嚴格執行閉環。與此同時,廠裏一天兩個班次,24小時運轉,偌大的車間裏,整日燈火通明,機聲不斷。

  “僅矮腳青一個品種,日供應量就達到了40噸。”清美蔬菜工廠總經理吳言廣告訴記者,包裝蔬菜250噸,散裝蔬菜600噸,這兩天的供貨量是平日的三到五倍。工廠在6條全自動生産線的基礎上,上周新增了5條半自動生産線,臨時組拼了8條人工線。“不管供應量是多少,當天采收、當天包裝、當天送抵門店的新鮮原則不能打破,所以我們唯有在有限的24小時裏,盡可能抽調人手、擴大産能、加班加點。”

  不管之前在什麼崗位,如今人人都上了生産線。搬運、包裝、打包、貼標,樣樣都幹,才能讓每一批到廠的矮腳青都能在3小時內完成分揀包裝。

  轉眼間,一批包裝完畢的矮腳青被裝進周轉筐,由叉車送入大倉。在這裡,工作人員將按照區域、門店配貨,蔬菜、水果、豬肉、禽蛋、豆製品、乳製品、速凍面點等民生必需品,一樣不能少,等候晚間的第一次運輸。

  19時30分 核對貨單

  左佰科到崗了。這位長期日夜顛倒的老司機,每天給莘莊、九亭的7家清美鮮食送貨,相比其他線路的四五家門店,任務要重一些。

  一筐、兩筐、三筐……綠油油的矮腳青被搬進車廂,和其他蔬菜一起佔據了大半空間。“青菜、大白菜、娃娃菜、蓬蒿、黃瓜……”拿着對貨單的他嘴裏唸唸有詞:“最近店裏綠葉菜要得多,飲料零食少了。”

  20時20分 連夜送貨

  左佰科準備出發,第一站是閔行區的疏影路店。他熟練地駕車駛出園區大門,跟上前一輛冷鏈車,仿佛一條游魚匯入大海,一路筆直前行。

  如果你此時站在宣春路上,就能看到百餘輛貨車川流不息,將一車車民生必需品運往全市如毛細血管般密集分佈的700余家清美鮮食門店,直到天明。

  清美物流副總監儲飛告訴記者,冷鏈車1小時左右就能抵達首家門店,卸貨後再去下一家,一圈下來,需要三四個小時。回到大倉後,司機們稍事休息,又要開始第二輪的送貨,然後在第二天早上6時前收工。疫情期間,50%的門店需要增加一次配送,有的大店甚至要增加到五六次。

  因為貨量增加,左佰科回到大倉時,已是早上9時。而此時,儲飛正忙着安排白班的機動司機。“我們正在想辦法,給運量大的冷鏈車加配一名卸貨員,不然司機的勞動強度太大了。”

  21時 到店收貨

  清美鮮食疏影路店的店長鄒晴接到左佰科的電話:“大概還有半小時,我就到你們門店了。”

  21時34分,冷鏈車停在店門口的馬路上。鄒晴和店員於雁迎出來,用小推車把貨物拉到店裏,其中就有20筐今早剛剛採摘下來的矮腳青。收好第一批貨,差不多就是22時了,兩人一起關店,各自騎上電瓶車回家。

  第二天6時 上架銷售

  鄒晴和於雁又出現在了店裏。此時,第二批貨物已在半夜送到後門,兩人則要抓緊開店前的半小時上貨。

  小包裝的矮腳青、雞毛菜、黃瓜、蘆筍等蔬菜直接上架,牛奶、酸奶、速凍面點放進冷櫃,蘋果、生梨、橘子等擺到水果區,還有成筐的散裝矮腳青則直接擺在收銀&前,方便稱斤。6時30分,她們打開卷簾門,迎接第一位顧客的到來。

  “平時我們一天就賣四五筐矮腳青,但疫情發生之後,高峰期一天能賣掉50筐。有時候我們來不及上貨,就成筐拿出來給居民。”鄒晴説,周邊小區閉環管理的前一日,早上6時就有居民來等開門,綠葉菜一買就是七八斤。特別是矮腳青,一筐接一筐地往外拿,我們搬的速度還不如賣的速度快。

  有的小區被封閉了,居民們便在微信群裏找到鄒晴,提出各種上門送菜的需求。從兩斤矮腳青、三顆番茄到一盒雞蛋、一把小蔥,不管是幾百塊的大單子,還是幾塊錢的小單子,她都會騎着電瓶車送到小區門口。

  説話間,第三批貨物又送到了店門口,綠油油的矮腳青夾在其中,讓人看著安心。這一場24小時的奔赴,讓田間地頭的新鮮小菜,變成居民餐桌上的軟糯滋味,在春日的清甜中,一起等待上海的早日如常。(張鈺蕓)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