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像述説上海“建築名片”背後動人故事

2022年03月04日 08:27:07 來源: 新華網

採用“三體”結構的上海天文館是全球最大的天文館,也是用建築語言表達天文學概念的經典之作。(攝影胡義傑)

  新華網上海3月3日電(記者潘清)來到上海天文館,你的目光一定會被主入口上方的圓洞天窗所吸引。懸挑距離超過40米,跨度超過60米,卻看不到一根外露的柱子。

  “主設計師托馬斯當時覺得很難實現,他主動提出來乾脆中間加根柱子算了。上海院結構專業總工程師李亞明卻説,一定可以解決。”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忻歌回憶説。

  中國設計師團隊最終用雙層桁架結構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這座全球最大的天文館,圓洞天窗和倒穹頂、球幕影院一起構成“三體”結構,成就了用建築語言表達天文學概念的經典。

  天文館背後人與建築的故事,出現在華建集團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院”)為迎接70歲“生日”製作的紀錄片《鑒初心·築民生》中。25分鐘時長的影像回望上海城市建設歷程,也述説着上海院和設計師們與這座“人民城市”的特殊緣分。

  上海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53年的上海市建築工程局生産技術處設計科,起步之初只有5位工程技術人員。近70年間,上海院先後更名上海市建築設計公司、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上海市規劃建築設計院、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等,但為人民設計建築的初心從未改變。如今,上海院已發展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具規模的設計公司之一,留下諸多堪稱經典的設計作品。

  從被無房戶視為“夢中天堂”的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到開創衛星城鎮建設先河的閔行張廟一條街;從以首創整體吊裝提升安裝方式載入《世界建築史》的上海體育館,到佇立浦江兩岸遙相呼應的上海圖書館、上圖東館;從創下預應力連續長度最長、面積最大、鋼材用量最多等三項世界紀錄的上海科技館,到吸引全球科學家紛至沓來、助力上海奠定科創中心地位的“上海光源”;從凝聚“紅色基因”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到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屢立戰功的上海市公共衞生中心……

  經由歷史影像和設計師們的娓娓道來,這些涉及民生、文化、體育、科技、醫療衞生等領域的上海國計民生重大項目,及其背後的故事被一一呈現。“我們的建築反映了上海的改革開放史。”曾任上海民用建築設計院院長、總工程師姚念亮説。上海院黨委副書記陳文傑則&&,從名字到精神和文化認同,上海院“都與這座城市息息相關”。

  在近日舉行的紀錄片首映式上,上海院黨委書記、董事長姚軍&&,近70年發展歲月中,上海院緊跟國家經濟發展步伐,貢獻了一張張精美的“建築名片”。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時代為建築設計行業賦予了新的發展內涵。上海院將在集團領導下,扛起新時代的發展重任,更快更好地擦亮“上海設計”的“金字招牌”。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9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