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耳聾“最後的10%”迎來治療新希望

2022年03月03日 09:12:36 來源: 文匯報

  “你今年幾歲了?”“你叫什麼名字?”這些最平常不過的對話在這所學校卻顯得如此珍貴。全國愛耳日到來之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吳皓教授與團隊成員近日走進第四聾校,醫生與教育工作者牽手在這裏收獲“最美新聲”——越來越多孩子回歸正常社會,“十聾九啞”成為歷史,不久的將來有望做到“十聾十不啞”。

  第四聾校是上海現存聾校中歷史最久的,在讀的47名學生將在這裏從幼兒期走向青春期,隨後他們中很多人會選擇職業技術學校。事實上,“學一門本領”的意識貫穿于在此學習的每一天。“盡管孩子們在一起上課,但其實每個孩子的目標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要學會一個詞,有的人要學會一句話,有的人要學會一段話,因此,教師比較辛苦。”校長吳蓓芬説,這就是學校秉持的“集體教學中的個體”理念,在這樣的個體化教學中,有的孩子擅長素描,有的孩子擅長水彩畫。

  碩大的校園,為何只有47名學生?這裏的老師會告訴你:近年來,聾校真正招收的聾兒越來越少了,這裏的孩子在聾啞之外或多或少合並有自閉、腦癱等其他復雜問題。

  “融合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日益普遍,就是主張這些經治療的孩子到正常學校去上課,與正常孩子融合,這對于他們日後回歸社會是有利的。而真正留在這裏的,是最難最難的孩子。”第四聾校原校長金育萍説。

  “最難最難的孩子”就包括現有助聽器、人工耳蝸技術都無法幫助他們重回有聲世界的孩子。吳皓介紹,先天性耳聾是最常見的出生缺陷之一,發病率為1‰-3‰,其中有1/3是重度的聽力下降,需要進行人工聽覺重建。我國自2001年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以來,全國篩查率已超過80%,其中約92%的重度先天性耳聾患者通過植入人工耳蝸獲得聽覺和言語康復,進入正常學校讀書,聾啞學校因此大幅減少。但仍有約10%的患兒由于患有嚴重耳蝸或聽神經發育異常,無法植入人工耳蝸,依然生活在無聲世界。聽覺腦幹植入技術有效解決了這一世界性難題。

  此次吳皓團隊回訪第四聾校,不僅看望曾救治過的孩子,與老師們探討孩子們的恢復情況,還帶來一個好消息:由其領銜的國産化腦幹植入裝置項目已進入臨床試驗。

  吳皓介紹,聽覺腦幹植入是解決先天性耳聾的“最後一公里”,屬于侵入性腦機介面技術,但傳統的侵入性腦機介面技術主要集中在運動神經系統,而該項研究針對的是特殊的聽覺感受中樞,具有復雜的頻率和強度編碼,才能産生有意義的聽覺和言語,未來隨著腦機介面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和柔性電極的發展,聽覺中樞植入將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臨床效果也會越來越好,人類將徹底告別聾啞殘疾。

  近年來,除了關注小孩,吳皓也關注老人。他説,耳聾主要分兩類,一是先天耳聾,一是老年相關耳聾。“老年性耳聾會影響交流,産生孤獨感,促進老年癡呆,也要早幹預,主要就是適配助聽器,要到正規醫療機構調試配置,達到理想效果。”吳皓説,人的一生中都受到噪聲對聽覺的損傷,因此,從小到老都要保護聽力,老了,耳背了,不要“忍”,到了一定程度要適配助聽器,當助聽器不管用了,就得安裝人工耳蝸,這些已很普遍,是老年人保持生命活力、回歸正常社會的重要前提。(記者 唐聞佳)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9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