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床”服務為老人助餐助浴陪護陪診

“家床”護理人員正在為許阿婆提供助餐服務。受訪方供圖
86歲的許阿婆患有肺部感染、心臟衰竭等多種疾病,可就是不肯去養老院,怎麼辦?
日前,記者在水電路上許阿婆的家裏看到了她。老人精神不錯,正細嚼慢咽地吃着午飯,雞塊、青菜、花菜,每樣都能吃上一點。一旁的女兒幫忙夾着菜,並告訴記者:“我們每天都訂了午餐。白天我陪着她,晚上就有一位護理員和我交接班,專門負責陪夜。”
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老公房為主的居住型社區,目前60歲以上老人佔比43.1%。街道調研發現,像許阿婆這樣希望在家養老的老人不在少數。2019年底,涼城新村街道作為上海市開展家庭照護床位試點之一,開始探索轄區新的養老服務模式。
如今,全街道簽約家庭照護床位的老人達到147人。這個數量在各試點街道中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為街道提供家庭照護床位服務的長者照護之家,也實現了可觀的盈利。涼城模式,能為上海其他地方帶來 啟發嗎?
何以得到老人及家人信賴?
正式開展家庭照護床位試點後,涼城新村街道先確定載體支撐,以轄區內兩個長者照護之家為支點,通過社區養老資源和機構人力的整合,將養老服務從長者照護機構點輻射至南北兩片,形成轄區全覆蓋。
接着,開始提供養老服務套餐,定價每月900元,除了助餐之外,還包含一定次數的助浴、護理、陪同就醫等服務。可是,老人們並不買賬,不少人覺得價格高了,關鍵是自己不一定每項服務都用得上。如果有的服務根本沒用上,這個錢可不就白花了?
2021年,街道在調研後調整方案。參與其中的天與養老服務上海分公司總經理袁江楓告訴記者,“我們發現老人的四大需求很明顯:緊急救援、送餐、老年家政、專業護理。於是就制定了可讓老人們自主選擇的方案,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項或幾項。”
可供老人選擇的家庭照護床位服務,包括專業類的緊急援助、助餐、助潔、助浴服務,生活類的家政衞生、代配藥、陪同就醫、陪同購物服務,機構類的日托體驗、活動服務等。
“老人每月使用後再結算,對提供服務的機構也是一種制約、考量。如果老人們都肯順利付錢,説明服務得不錯。反之亦然。”涼城新村街道服務辦負責人説。
方案個性化之後,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願意接受服務了。這當中,有街道、居委幹部、養老顧問的信用背書,也有街坊鄰居的口口相傳。在接受採訪的不少老人及家屬看來,服務體驗好、價格實惠、按需提供、先用後付,都是他們願意嘗試的原因。
簽約的都是什麼樣的老人?
許阿婆的女兒,就是在街道養老顧問上門探望時,表達了自己不堪重負、對陪夜服務提出強烈需求。她此前也為母親申請了長護險服務,護理員每天都會來幫助老人擦身、剪指甲等。雖然每週服務七天,但每天最多只能服務一小時,還有許多問題解決不了。
現在,許阿婆簽訂的家庭照護床位,每月有500元的送餐服務以及2600元的陪夜服務。護理員除了為老人晚間洗護、叮囑吃藥、提供低流量吸氧專業服務之外,還主動關心老人,為老人按摩、陪老人聊天、蒸煮一些小點心給老人加餐,不僅緩解了老人和女兒的負擔,也解開了兩人的心結。
和許阿婆類似,91歲的費愛娣和93歲的老伴也不願去養老院。由於費阿婆長期臥床,即便家裏已經請了住家保姆,但要照顧兩位90多歲的老人,保姆有時也需要喘息。
費阿婆的女兒告訴記者,老人此前已享受長護險服務,評估級別為重度,每天會有護理人員上門做一些護理工作。但因為還需要家政服務,所以向街道養老顧問馬偉諮詢,了解到有家庭照護床位項目後,就根據需求勾選了每週兩次的助潔和每週一次上門測量血壓的項目。“這樣的話,住家保姆費用加上長護險和家庭照護床位項目,每個月我們差不多花費8000多元,基本解決了兩位老人在家養老的問題。”
家住車站北路的李阿婆與老伴同住,子女常年在國外。李阿婆因患有嚴重糖尿病腿腳不便,平日的打掃、購物、配藥、就醫一直困擾着老兩口。經街道主動對接,老人選定每月8小時的家庭照護床位服務套餐,只需要500元,包含血糖監測、打掃衞生、買菜購物、陪醫配藥等服務。疫情期間,老人因糖尿病急需就醫,家床工作人員不僅幫助老人完成了網上專家預約掛號,還在就診當天為老人代叫車接送,並全程陪護。老人一個勁地感謝:“這是代替了我遠在國外的子女,解決了我的實際困難!”
涼城新村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簽約家庭照護床位的老人平均年齡78歲,平均照護等級為3級,有一定自我照料能力但需要一定外力幫助,平均每月支付費用大約六七百元,普遍選擇的是助餐加上一兩項家政或護理服務。今後隨着家庭照護床位知曉度的提升,預計老人的支付費用會進一步提高。
給長者照護之家帶來什麼?
作為水電路長者照護之家的運營方,上海天與養老服務在為涼城新村街道家庭照護床位提供服務後,盈利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袁江楓解釋:“首先,水電路長者照護之家20個床位一直滿員,比較受周邊的居民歡迎。其次,我們的養老服務人員配比較高,我們將其中的服務和管理進行了整合,提升了效能。比如,在服務人員相對空閒的時候,就去提供家庭照護床位服務。而管理上因為有專業的養老服務&&及時對接供需,所以管理成本並不高。”
此外,家庭照護床位的服務人員上門後,也會根據居民實際情況,幫助他們進行長護險、適老化改造、輔具租賃等政策申請,這樣一來,原本零散的各類養老政策也得到了一定整合。
涼城新村街道也建立了回訪機制,通過機構自我回訪、居委居民回訪、街道抽查監督的三級回訪機制,對發現的問題和矛盾及時協調處理,根據訴求和建議不斷完善,確保服務的實效和居民的滿意度。
在涼城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樂躍明看來,今後理想的養老模式一定是分層次的:有條件的居民可選擇家庭照護床位服務,病情嚴重的選擇長者照護之家或養老機構護理。在長者照護之家或養老機構恢復好些了,又可回家選擇家庭照護床位服務。街道將通過“設施布點——服務增量、組建團隊——服務增能、融合創新——服務增效”,讓老人“不離住宅、不離社區”就能獲得更專業、綜合的多層次養老支持。(記者 周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