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數字經濟新賽道積聚新勢能
在上海,智能工廠正成為經濟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它們像“底座”一樣牢牢盤踞本土。數字經濟新賽道上,智能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三駕馬車齊推並進,城市的“製造基因”煥發新活力,為上海積聚高質量發展的新勢能。
市經信委智能製造推進處介紹,今年是“10030”工程的收官之年——到年底,上海將推動打造100家標杆性無人工廠,“30”即建設10家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培育10家世界一流的智能製造系統集成商、搭建10個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平台。
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除了特斯拉、蔚來、威馬、華人運通等新型車企,傳統車企如上汽也在數字經濟領域乘風破浪,如智己成為高端豪華純電動品牌,飛凡成為科技時尚的主流品牌。
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新時達、達闥、新松、沃迪等一批上海本土機器人企業異軍突起。在位於嘉定的新時達智能工廠裏,“機器人製造機器人”的場景已經出現,工廠已經具備了年産1萬台(套)六軸工業機器人以及500套機器人柔性工作站的能力。新時達原先從事電梯控制系統的開發生産銷售,但早在2010年,新時達便開始投入機器人製造。原因有二,一是電梯電氣控制和機器人關鍵技術&&密切,都追求自動化、智能化,原理相通;二是彼時的機器人仍是巨大的藍海市場,是中國製造業産業升級,朝着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的需求。
隨着智能製造深入實施,“無人工廠”“黑燈工廠”等智能製造概念應運而生。不過,“無人工廠”並不意味着一個人都沒有,而是“少人化”。生産線大部分工人被替換成機器人。這帶來的一個積極轉變是,企業可以擺脫對普通勞動力的依賴,轉為對研髮型人才的需求。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世界機器人2021工業機器人》數據顯示,中國2021年平均機器人密度為246&/萬名工人。而上海重點産業的機器人密度為383&/萬名工人,新時達的機器人密度更是高達1080&/萬名工人。(見習記者 葉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