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件事”改革讓“一網通辦”更好辦

2021年11月28日 09:30:29 來源: 文匯報

  今年上海重點推進的12項“一件事”日前全部上線。統計顯示,受益於“一件事”改革,不少政務服務事項的辦理流程、手續進一步簡化,所需時間和材料都減少了90%以上。

  如果説“一網通辦”是上海政務服務的一塊金字招牌,那麼“一件事”就堪稱為“一網通辦”的拳頭産品。“一件事”有何魔力,讓“一網通辦”進一步從“能辦”向“好辦”升級?

  緊扣人民城市建設目標,上海以智能化為城市“畫像”“把脈”,努力探索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現代化新路。

  整體政府

  上海推進“一網通辦”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將政務服務的理念和模式,從“找部門”轉向“找政府”。這裡所説的“政府”,強調的是“整體政府”,也就是要讓辦事的企業和市民不用詳細了解自己在辦一系列相關事務時,該分別去哪些部門、走哪些流程,只需通過一個線上或線下的窗口,由其“一口受理”,隨後再在後&將相關流程和事務在所涉部門間分發,從而讓用戶享受到改革紅利。

  “一件事”正是這一理念和模式的重要落地場景。今年上線的12個“一件事”之所以被稱為“一件事”,核心在於它將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多件事”通過改革化為“一件事”,做實整體政府,體現集成效能。

  以“一般項目挖掘道路施工一件事”為例,要獲得“掘路”的相關許可,看似是在辦一件事,背後卻包含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管線工程)”、交通部門的“挖掘道路許可”和“道路夜間施工備案”,以及公安交管部門的“道路工程建設交通安全許可”4個政務服務事項。通過“一件事”改革,各部門對原流程進行再造,在前&實現統一入口,在後&實現三個條線的並聯式、一體化審批。改革後,辦理時間從原先的21個工作日驟減為不超過7個工作日,降幅達67%。

  事實上,今年上線的12項“一件事”中,有些服務的跨部門、跨層級範圍更大,特別是“市級支持資金一件事”改革,就梳理匯聚了9個部門、15個資金項目、67個具體支持方向,做到一口匯聚、應歸盡歸。

  數據跑路

  數據如果多跑路,群眾就能少跑腿。今年的12項“一件事”改革也充分貫徹了這樣的思路。“數據跑路”一方面體現為借助“全程網辦”做到“減跑動”,另外也通過信息的跨部門復用,實現“減材料”。

  隨着“居住證辦理一件事”的上線,辦證已可以做到足不出戶。群眾可通過“一網通辦”各移動端入口,在手機上辦理居住登記、新辦居住證、變革登記地址、住房租賃合同網簽備案等業務,取證也可選擇快遞上門。整個過程中,系統不斷通過後&調取數據取代用戶提供材料,比如通過調用房産證和租賃合同電子證照替代提交實體證照,連新辦居住證時所需的照片也可以由上海電子證照庫提供。

  “殘保金徵繳一件事”也是數據共享的典型案例。今年的“一件事”改革中,上海率先將“跨省通辦”本地化系統、本市“一網通辦”系統、本市殘聯信息管理系統、稅務徵收系統4個系統無感連接,構建了一體化的殘保金徵繳業務系統。這項改革一經落地,就得到用戶熱烈響應。據統計,迄今在1.7萬多家申報企業中,全程網辦的比重超過95%。

  服務找人

  “一件事”改革不僅讓辦事更快捷方便,也讓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變得更“聰明”。在大數據的支撐下,“一網通辦”不斷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強化服務自動推送、條件自動預判等智能化服務能力,傳統的“人找服務”正演變為“服務找人”。

  “居住證辦理一件事”中,系統可自動分析當前的辦理進度,從而對用戶後續操作進行精準提醒——“居住登記”6個月期滿時,會提示用戶新辦居住證;居住證到期,會通知用戶及時辦理簽注。“企業招用員工(穩就業)一件事”中,通過數據整合和挖掘,後&會自動查找未辦理社保卡的勞動者,並主動向他們推送辦理社保卡的提示信息。這些探索不僅是技術創新,更將被動受理申請變成了主動跨前服務。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不僅方便辦事者,也為政府提高治理效能打開了新空間。在“一般項目挖掘道路施工一件事”中,重構審批流程不僅讓辦證實現了跨部門協同,還使得審批信息實現共享,從而推動設施安全、文明施工等監管工作的跨部門共管共治。在“殘保金徵繳一件事”中,系統能夠根據殘疾職工的殘疾類型、行業、崗位、學歷、工資等數據,描繪出本市殘疾人就業全景圖,從而為日後優化幫扶政策、促進殘疾人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張懿)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33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