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開展“互聯網上的適老化改造”
“您手機可能中病毒了。”“那我用酒精棉花擦下行不?”
“我的App為啥總是不穩定?”“您試試返回桌面”“好的,我現在已在桌面前坐下了,接下來怎麼辦……”
支付寶有一條針對65歲以上用戶的“暖洋洋專線”,以上是專線今年初接到的兩通真實電話。看似笑話,卻令人心酸。
作為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如何幫助老人擺脫智能困境、彌合數字鴻溝,是上海從未遺忘的重要一環。既要速度,更有溫度,成為上海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態度。
數字友好無障礙
在今年7月上海市發布的推進上海生活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升各類公共服務“數字無障礙”水平,被列入“底線民生”範疇。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了解到,目前上海已啟動“數字夥伴計劃”,從改造互聯網應用、建設“一鍵通”場景、線上線下培訓三方面入手,不讓老年人、殘障人士在數字化轉型中掉隊。
改造互聯網應用,是要讓各類公共服務類網站和App的操作更為友好。上海達達集團旗下的京東到家App,現已開設長者版,通過調大字號、加大行距、簡化界面,便利老人使用。老年用戶樂壞了,説“不戴老花眼鏡也能看清楚了”。達達集團更創新設計了全域應用程序語音提示,特殊人群點到App的任一層面,都會有詳細語音提示與幫助,老人、殘障人士由此不再懼怕線上即時購物。據悉,長者版今年9月上線以來,已累計完成訂單近10萬單。
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也是率先完成適老化改造的在線新經濟企業之一,除了推出“大字模式”外,平台還挖掘老年群體興趣,目前已形成總量超過兩萬集的內容儲備,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推送。
據悉,今年年內,將有超過130個與百姓關係密切的App和公共服務網站完成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其中“一網通辦”、交通銀行、盒馬等企業和單位已率先發布了改造後的新版應用。
與此同時,建設“為老服務一鍵通”場景,也在多部門攜手下加快推進。在松江區部分社區,正在看電視的老人,拿起遙控器切換至“一鍵通”,便有6個專用按鍵跳出來。老人輕擊“出行”,直接説“我要去松江區中心醫院”,哪怕説的是本地方言,後&服務人員也能秒懂,並在10分鐘內將車輛信息發送到手機。這是上海儀電所開發的惠民養老應用。考慮到“看電視”這一老人高頻習慣,上海儀電探索將各類養老服務直接嵌入電視,實現高效與便捷應用。另悉,“預約就醫一鍵成”“緊急救援一鍵通”“政策諮詢一鍵知”等高頻急難場景,也都在各區加快建設與試點中。
讓老人玩轉數字生活,線上線下的數字化技能培訓也必不可少。目前,上海已全面開啟為老助殘數字化培訓,除了認定上海老年大學等單位為首批“數字為老培訓基地”外,上海市經信委還招募了1200余名“信息助力員”和600名“數字體驗官”。“信息助力員”負責深入社區、網點,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提供諮詢和幫辦,輔導社區老人學會使用常用的智能化應用服務,如出示健康碼、微信聊天、打車、支付、就醫等。“數字體驗官”則均由60歲以上的老年志願者組成,他們更像“啄木鳥”,通過體驗各類智能化設備、應用軟體等,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由上海市經信委建立溝通渠道,及時督促政府部門或企業整改。
確保一個也不能少
目前,上海60歲以上的戶籍人口比重已超過35%,上海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服務這一龐大群體,目標是“確保一個也不能少”。
改變正悄然發生。今年63歲的上海退休語文老師江建芳,熱愛唱歌和朗誦,彈得一手好鋼琴,在做教師之前還曾做過播音員。她在喜馬拉雅上開設賬號“風中的木棉樹”,成為一名主播,並開設《滬語童謠》節目,用上海方言演播童謠歌曲。目前,她所有節目的播放量已超過330萬。
上海老年大學一位奶奶級學員,過去很抗拒上網,但被上海老年大學“數字為老培訓”技術武裝後,“膽子越來越大”。她告訴記者,最近她報名參加了一門線上繪畫課程,“教我的老師20多歲,跟我在線上一起學習的同班同學大多七八歲,我畫的作品,被這些小學生們讚美是‘神仙功夫’,一下子覺得自己年輕了許多歲……”
上海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盛雪鋒也注意到一個新現象,今年以來,抖音上出現了大量教中老年人畫畫的博主,這間接説明,老年人上網的積極性正變得越來越高。“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既要速度,更有溫度,從長遠看是非常有意義的。想象一下,10年後,老年人依舊能作為數字智能應用的活躍群體,停留在上海在線新經濟中,這會對城市經濟發展帶來強大的後勁與動力。”(記者 李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