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數據如何完成“艱苦一躍”
“從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摔碎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在11月25日上海數據交易所成立儀式暨2021上海全球數商大會上,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院長李扣慶引用了馬克思《資本論》中這句話,並將數據從資源到資産的轉換比喻為“非常艱苦的一躍”。
但在上海,國網電力上海公司的數據産品賣給了工商銀行;擅長繪製“産業鏈圖譜”、能找出任意兩家企業間關聯的數據科技公司數庫科技,第一次僅憑那些無形的數據資産憑證,就獲得了銀行授信。數據在上海,已開始探索走通從資源到資産“躍升”之路。
那麼,這“艱苦的一躍”是如何實現的?
我國最早的數據交易産業,起於2015年。但普遍存在的數據質量參差、數據確權和定價難,數據治理生態不完善等,都極大地制約了數據交易産業的發展。
着眼於這些前車之鑒,上海數據交易所進行了一系列旨在超越痛點的頂層設計。
比如,針對數據確權難這一世界難題,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依託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實現數據流通的“可用不可見”,為數據供需雙方提供可信的數據融合計算環境。而上海數據交易所除了技術加持之外,更有制度創新。一方面,即將施行的《上海市數據條例》,突破性地明確了信息處理者的財産權益和交易權益;另一方面,為避免數據“超範圍使用”等問題,上海設想採用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鼓勵內部舉報的做法,設置獎金池。根據GDPR規定,若經營者對用戶數據有不當行為,重者可被罰2000萬歐元或前一年全球營業收入的4%。據上海市經信委透露,借鑒了GDPR相關數據保護方法的上海數據交易場所管理辦法,有望於近日&&。
除數據確權外,上海數據交易所要求所有數據産品在掛牌前,須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合規性審查,審查內容包括對數據交易主體的盡職調查、數據産品的數據來源的合法性調查、確認數據産品的可交易性、分析數據産品在流通中的合規性。另外,數據出境被絕對避免。也就是説,數據産品“不合規,不掛牌”,審查通過産品則獲得上海數據交易所頒發的“數據産品登記憑證”。該憑證是上海在全國率先嘗試的創舉,是從最前道入手,提振供需雙方對數據交易合規的信心。
數據合規還不夠,還要説明用途。“無場景不交易”,同樣是上海的創新智慧。此次,國網電力上海公司之所以敢邁出數據“商用”第一步,就在於被打消了顧慮。公司互聯網部副主任奚增輝告訴記者,“國網電力必須針對具體的使用場景進行數據深度加工、提供分析報告,而不是直接將用戶數據拿出去賣。這既符合買方需求,又能確保數據産品本身的單一用途,用戶的明細數據絕不會擴散出去。”
另外,數據交易之繁榮,更需要各類專業人士進場。此次,上海數據交易所首提“數商”概念,並積極打造“數商生態”。這次首批與上海數據交易所簽約的百家數商中,既有國網電力上海公司、銀聯、東航、京東科技等數據交易主體,又有協力、金杜等律所,還有普華永道、德勤等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富數科技、優刻得等數據交付類企業。而上海數據交易所反而扮演“超脫”角色,既不碰數據、資金,也不做買斷交易,旨在讓各類數商各顯其能、各盡其職,為繁榮數據流通生態創造可能。
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黃麗華在大會主題演講中説:“上海數據交易所的成立,不僅僅是上海數字經濟中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也是我國乃至全球所有數據界一件大事。”她還強調,誰能率先應用數據資産,誰就能佔據數字經濟的先機。正在打造“國際數字之都”的上海,代表國家在重要領域率先創新破題,這是上海城市的價值,也是使命。(記者 李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