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版修訂,幾代學者接續“鍛造”精品教材

各版本的《高等數學講義》與《高等數學》。
昨天,我國教材領域最高獎——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揭曉,共有10本教材榮獲“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殊榮,由同濟大學編寫的《高等數學》第七版(上冊、下冊)名列其中。同濟大學也是上海高校中唯一作為主持編寫單位入選該獎項特等獎的高校。
《高等數學》第七版自2014年出版以來,年均銷售量達214萬冊,累計印刷1285萬冊,是國內使用面最廣、影響最大的高等數學教材,被全國千余所不同類型高校長期使用。
“同濟大學老一輩數學人,把編寫教材當作一份事業。這份榮譽歸功於他們重視教學、重視教材的優良傳統。”得知獲獎消息後,《高等數學》第七版的唯一編寫者、年逾八旬的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邱伯騶教授如是説。
記者昨天從同濟大學獲悉,邱伯騶教授也是同濟大學《高等數學》第一至七版編寫工作的全程參與者。事實上,在全國高等教育界,這本教材不僅為很多理工科學生所熟悉,大家也都記得一個和這本教材緊緊相連的名字——我國知名數學教育家樊映川先生。
《高等數學講義》為理工科基礎數學教材“中國化”開先河
提起樊映川先生的名字,會喚起幾代中國學子的記憶。他於上世紀50年代主持編寫的《高等數學講義》一書,在全國高等工科院校影響廣泛,至今仍被大批年長的讀者津津樂道。
新中國成立後,剛剛迎來新生的高等教育缺乏合適教材。自1953年開始,樊映川便組織同濟大學數學教研組部分教學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動手自編教材,定名為《高等數學講義》。該教材的原稿基於樊映川的教學筆記和講義整合修改而成,既吸取國外教材的優點,又充分考慮我國教學實際,適應了我國工科高等數學教學的要求。
《高等數學講義》(上下冊)第一版於1958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很快就被國內許多工科院校所採用。在廣泛聽取使用意見基礎上,1964年,由樊映川主持修訂的《高等數學講義》第二版出版。兩個版本的《講義》傳播、影響極為廣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教材之一,先後榮獲1982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88年全國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獎。
《高等數學講義》一書,開創了我國理工科基礎數學教材“中國化”的先河,堪稱中國科技書籍出版史和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
邱伯騶感慨地説,《高等數學講義》一書,留下了工科數學教材編寫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教材定位恰當,始終把教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恰當與否作為編寫教材首要考慮因素,以更好面向全國大多數工科院校,符合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大綱。不僅如此,這本教材也便於教學,始終把教師教學和學生理解放在重要位置,且敘述嚴謹,文字流暢。“這些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為我們後來編寫《高等數學》奠定了重要基礎,讓這本教材一開始就有了一個高的起點。”邱伯騶説。
1977年,恢復高考後,高校工科數學界迫切需要一本滿足工科高等數學教學需要的教材。同濟大學數學教研室勇敢挑起了這副重擔,還邀請了上海部分高校教師參與編寫相關章節的內容,共有10位教師歷時一年編寫而成。
傾力打造一本工科高等數學精品教材
1978年,《高等數學》第一版付梓。自第二版起,這本教材由同濟大學教師獨立編寫。同濟大學老一輩數學人王福楹、邱伯騶、駱承欽等承擔了主要編寫任務。
一本本封面顏色各異的《高等數學》,印刻下歲月的痕跡。如今,該教材已先後歷經7個版本的修訂,日臻完善,40餘年來各版本累計印刷400余次,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冊。
“在每次修訂過程中,我們在繼續保持原有教材的優點和特色基礎上,始終結合長期的教學實踐,努力反映國內外高等數學課程改革和學科建設的最新成果,體現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理念。”邱伯騶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編寫組形成了一個老中青結合的梯隊,編寫者具有較高水平,又直接參與高等數學一線教學實踐。
2013年,《高等數學》面臨第七次改版。其時,參與前6個版本編寫和修訂工作的編者,有的已離世,有的因身體原因無力再承擔修訂工作,第七版的修訂工作就落到了已年逾七旬的邱伯騶肩上。“我感到全國工科數學界仍有期待,希望我們能打造出一本工科高等數學的精品教材,以適應新形勢下建設我國高質量本科教育的需要。”邱伯騶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了這份歷史使命和責任。
按照精品教材的要求,在保持前六版優點和特色的前提下,邱伯騶將“堅持改革、不斷錘煉、打造精品”作為編寫第七版的目標,認真總結前六版的寶貴經驗,科學解決了前六版的一些不足之處。
為將這一優質教材資源向更廣範圍輻射,《高等數學》教材的配套資源也在不斷豐富。比如,以本教材為藍本,2014年在中國大學慕課上線同濟大學“高等數學”慕課,目前累計在線註冊學習人數超230余萬,遍佈世界五大洲。(記者 吳金嬌 通訊員 黃艾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