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海上生民樂》將駐演上海音樂廳

2021年10月01日 09:17:28 來源: 解放日報

    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10月20日將入駐有着90多年歷史的上海音樂廳,開啟駐場演出。9月28日,一組定粧照流出,令人眼前一亮。演員們穿着古樸飄逸的長衫,梳起發髻,彈着琵琶、拉着二胡、吹着簫,既傳統又創新的中國文化之美撲面而來。

    《海上生民樂》是上海民族樂團聯手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上海幻維數碼創意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推出的全新駐場演出項目。它顛覆了人們對民樂的想象,通過音樂、光影、舞&空間的有機融合,颳起一陣國潮旋風。

    從上海歌舞團《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駐場美琪大戲院,到上海越劇團越劇《紅樓夢》即將在宛平劇院駐場演出,再到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駐場上海音樂廳,上海文藝院團優質劇目紛紛與各大劇場結緣,激活演藝市場,集群效應正在慢慢顯現,影響力持續“出圈”。

    民樂也可以搖滾起來

    剛接到《海上生民樂》的邀約時,執導過舞&劇《繁花》的青年導演馬俊豐有些猶豫。愛好爵士樂和搖滾的他,對民樂的認知還停留在父親拉二胡時的場景。可是當他坐在台下聆聽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出後,大感震撼。“他們在&上恣意而灑脫,內在精神和搖滾是一致的,原來民樂也可以如此當代、如此國際化。”《海上生民樂》中的曲目《超越》將民族樂器嗩吶和年輕人喜愛的電音融合,讓國樂搖滾起來。

    自2016年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以來,《海上生民樂》用持續的演出和升級,逐漸成為一張叫得響的“名片”。除了在全國各地的數十場演出,《海上生民樂》還曾遠渡重洋在美國、墨西哥、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城市巡演,並逐步演化出舞&版、音樂會版、室內樂版等諸多版本,持續煥發生命力。

    駐場版本在曲目安排上和前幾版有所不同,呈現方式也有所區別。8支曲目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僅有古琴、簫、篪等傳統民族樂器亮相,還有中國大鼓和國外民族打擊樂器的碰撞。尋找新的聲音,打破觀眾對民樂的傳統觀念,這是上海民族樂團一直在探索的。上海民族樂團打擊樂首席王音睿透露,他將在曲目《火舞》中使用大量外國打擊樂器,比如非洲鼓、通通鼓、天巴鼓等,通過融合創新,在千變萬化的演奏樂器的撞擊中,尋找新的聲音。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用“多元”、“創新”與“開放”三個關鍵詞形容海派民樂,同時也離不開傳承,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根和魂。“在我對藝術的理解裏,平庸就是失敗,即便演出100場,我依然希望,《海上生民樂》的每一場都像第一場,不斷帶給觀眾驚喜。”

    看不同場次像開盲盒

    馬俊豐用“螺螄殼裏做道場”來形容這次駐場演出,全新的設計給觀眾帶來更大想象空間。“一開始,我設計了紛繁複雜的視覺表達,後來做了很多減法。最終,音樂和音樂家是主角,舞美手段、多媒體技術、舞&幻覺的製造都服務於此。”

    一次排練,琵琶演奏家俞冰正在演奏講述霸王與虞姬故事的曲目《酒歌》,彈到高潮,坐在觀眾席裏的馬俊豐起了雞皮疙瘩。他當即請燈光師將追光縮小到極限,聚焦在俞冰的指間。“思緒萬千,只凝聚於這一點。”馬俊豐説。

    在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的排演過程中,上海民族樂團還進行了一場業務考核,每個聲部的演員都要演劇目中同一首作品。“每位演奏家都有自己習慣的音色、技巧和對作品的不同理解,所以會有不一樣的處理。觀眾看不同場次,就好像‘開盲盒’,充滿驚喜。”

    在排演和考核中,許多新面孔脫穎而出。22歲的李晨曉今年剛考進上海民族樂團,就要在曲目《山水》中擔當重任,演奏中阮。馬俊豐説:“《山水》正好是整場演出的黃金分割線,成敗決定了整場演出的質量。李晨曉做到了,力量感和柔美感達到了極好的平衡。”羅小慈説:“希望《海上生民樂》駐場演出能讓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劇場,慢慢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愛上民樂,樹立起民族自信。”(吳桐 實習生 郭晟)

【糾錯】 [責任編輯: 佘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2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