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為了摘掉看中國的“有色眼鏡”——一名法國女學者的“中國夢”
2017-10-14 11:22:14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巴黎10月14日電 (天下人物)為了摘掉看中國的“有色眼鏡”——一名法國女學者的“中國夢”

  新華社記者張曼 應強

  “我是一名非典型法國學者和哲學家。”新力婭·布雷斯萊自嘲。

  為了摘掉法國社會一些人看中國的“有色眼鏡”,布雷斯萊十多年來身體力行,以腳力深入了解中國發展的偉大實踐,以筆力深入描述中國人的偉大夢想,至今已撰寫8本介紹中國的著述。

  “換一種視角看中國”,奠定了這名法國中青年學者的學術品格和追求。

  認識中國 眼見為實

  記者與布雷斯萊的初次見面,是在2017年3月的巴黎圖書沙龍上,她當時在為新書《發現西藏》舉辦讀者見面會。現場來了好多熱心讀者。布雷斯萊向好奇的法國讀者分享她在西藏等地的見聞,也向中國讀者解答西方在西藏問題上的一些偏見緣何而來。

  布雷斯萊對中國問題進行客觀深入分析,源于她過去12年來不間斷的實地調研和思考。2005年博士畢業後,布雷斯萊決定去東方旅行,並選擇了中國。雖然僅在北京停留短短幾天,但布雷斯萊還是受到了“衝擊”,因為眼前所見的現代化中國與她接觸到的西方媒體報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她決心向法國讀者介紹更多真實客觀的今日中國。

  此後,布雷斯萊五度前往中國。2007年起的10年間,她三度入藏,廣泛接觸和採訪當地喇嘛、教師、醫生、警察、藝術家等,出版了《穿越西藏》《深入西藏之旅》《發現西藏》等著作。

  2015年,布雷斯萊前往新疆等地探訪古代絲綢之路,歷時一個多月,行走約8000公里。為了更好地讓法國讀者了解絲綢之路的古今滄桑,她于2017年年初成立了“絲綢之路”出版社,並推出新作《新疆——絲綢之路的一千零一個奇跡》。

  她迫切地想與讀者分享在中國的新鮮見聞。在布雷斯萊筆下,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不僅僅是數字,更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在“絲綢之路”出版社的網站上,讀者能看到每日更新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等相關英法文報道或者連結。布雷斯萊本人也對“一帶一路”頗有研究,撰寫和發表了《絲綢之路:新的中國夢》等多篇文章。

  “換一種視角” 消減偏見

  布雷斯萊個人網站主頁最醒目位置處挂著一句話:“換一種視角寫作和看世界。”

  在她看來,眼見為實,唯有走進研究對象的日常,才能理解文化和生活的多元;換一種視角,才能避免為固有觀念所束縛。在如何看待中國的問題上,有些法國人和歐洲人不願去驗證聽來的各種資訊和傳聞,“這是他們的典型思維,我是非典型”。

  “非典型”,顯然也意味著遭遇所謂“典型”聲音的質疑。

  “當前環境下,堅持‘換一種視角’研究是否會有壓力?”聽完記者的這一提問,布雷斯萊笑出聲來:“(提問)不用這麼含蓄!當然有人不認同我對中國西藏問題的積極看法。但他們的批評沒有任何依據,就如同他們對中國的負面評價完全出于固定思維一樣。”

  法國媒體不時出現針對中國的不實之詞和有偏見報道。對此,布雷斯萊指出,通過“有色眼鏡”看中國是一些法國媒體和學者的通病,那些盲目的質疑者多半甚至都沒去過中國。

  作為哲學與認知學博士,布雷斯萊以中西方思想發展歷史的差異解釋此類“偏見”的文化根源。她認為,法國人乃至西方人的思想發展脈絡如一棵樹僅從根部汲取營養,相對封閉,而中國人的思想發展歷程更呈現出有機性和關聯性,“當這兩種思想碰撞時,我認為中國思想更具包容性”。

  對于消解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布雷斯萊承認“任重道遠”,但她援引自己的偶像,瑞士旅行家、作家埃拉·馬亞爾的名言説,“勇往直前的人,一切皆有可能。”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杭州一高中推“刷臉吃飯”
杭州一高中推“刷臉吃飯”
2017級大熊貓寶寶集體亮相
2017級大熊貓寶寶集體亮相
“龍蝦盛宴”亮相南京
“龍蝦盛宴”亮相南京
探訪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
探訪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180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