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
高層 > 正文
最新播報:

習主席筆繪中蒙合作美麗圖景

2014年08月21日 18:23:4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21日電(記者柳絲)在對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在蒙古國《日報》、《今日報》、《世紀新聞報》、《民族郵報》、蒙古新聞網網站同時發表題為《策馬奔向中蒙關係更好的明天》的署名文章。

    文章中,習主席用草原、牛羊、良駒、絲綢之路等展現了一幅中蒙合作的美麗圖景。

    習近平:對友好鄰邦蒙古國,人們很自然想到的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美和遼闊,是馬背民族的勤勞和勇敢,是那達慕大會上的精彩競技和載歌載舞。

    注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出自北朝時期民歌《敕勒歌》。詩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動靜結合的草原圖:藍天下的草原一望無垠,風把草吹低,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如今,在蒙古國的草原上,由中國專家種植的3000公頃紫花苜蓿迎來了收獲的季節。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項目之上,中蒙兩國搭建起了堅實的農牧業合作平臺,“南南合作”二期項目也即將于下月展開。

    習近平:“有良駒不怕路遠,有益友不畏艱難。”回顧兩國建交65年的歷史,友好和合作是中蒙關係的主基調。

    注讀:蒙古民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善于騎馬,因此也被稱為“馬背民族”。蒙古民族愛馬,並將其視如珍寶,在蒙古國的國徽上就畫有一匹駿馬。馬對于蒙古民族的重要,不言而喻。

    “有良駒不怕路遠,有益友不畏艱難”是一句與馬相關的民間俗語,表現真正的友誼,距離無法阻隔,困難無法阻擋。中蒙兩國人民友誼源遠流長、感情深厚。近年來,雙方人文交流不斷擴大,兩國人民彼此更加親近,對兩國關係未來充滿期待。

    2013年,兩國人員往來約130萬人次,其中蒙古國公民來華超過100萬人次。不斷深化的戰略互信,不斷密切的利益融合,不斷親近的國民感情,是65年來中蒙兩國人民共同努力積累的寶貴財富。

    習近平:歷史上“草原絲綢之路”和“茶葉之路”都經過蒙古。中國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雙方可以共同研究如何合作。

    注讀:“草原絲綢之路”在哪裏?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相關國家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其中包括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

    “茶葉之路”連接哪些地方?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在我國的北方草原有一條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腹地的“茶葉之路”。這條古代茶路的交通工具為駱駝,起點就在呼和浩特,途經烏蘭巴托、恰克圖等地,終點為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橫跨亞、歐大陸,綿延萬裏。這條商道,歷經300多年,創造了輝煌的商業奇跡。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怎樣的構想?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時,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倡議,賦予了古老的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歐洲等地區許多國家都表示歡迎和支援“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並願參與建設進程。中國將同各方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沿線國家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 黃銳 ]

Copyright © 2000 - 2017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

習主席筆繪中蒙合作美麗圖景
在對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在蒙古國《日報》、《今日報》、《世紀新聞報》、《民族郵報》、蒙古新聞網網站同時發表題為《策馬奔向中蒙關係更好的明天》的署名文章。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5701112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