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中華文化是一個大富礦 需要不斷從中挖掘、傳承

2017-03-07 15:57:55 來源: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中心於3月7日(星期二)14時30分舉行“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記者會,5位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3月7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記者會,5位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圖為全國政協委員海霞。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翟子赫 攝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紫光閣》雜志社記者:我的問題想提給海霞委員。當下國內興起了一股國學熱,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也非常火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您認為媒體如何運用好的形式和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文化,起到叫好又叫座的良好效果。謝謝。

  海霞:謝謝這位媒體界的朋友。不過,感覺這個問題很係統,很大,我想我就從一個一線新聞工作者角度,談談我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相關情況。

  的確,像您剛才所説的,現在國學熱,一些優秀的文化綜藝類的節目開始出現了,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的節目,火到什麼程度呢?我注意到本屆政協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先生專門提到了《中國詩詞大會》,而且前兩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部長通道中,專門提到他非常喜歡這個節目。在來之前我也做了一些功課,因為知道《中國詩詞大會》也會是今年兩會上的一個熱點,我找了這樣一組數據,今年播出的是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第一輪的播出收視人群將近12億,到2月中旬的時候,這個節目在微博當中話題的閱讀量達到9000多萬次,在網絡當中點播了有將近600萬次,另外海外社交平臺Facebook上,總瀏覽量也達到了800多萬次以上,這是到2月中旬的一個數據。

  其實,不僅僅今年,在去年《中國詩詞大會》剛剛推出第一季的時候就好評如潮,拿到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綜藝節目獎。現在可以看到,各個臺的綜藝節目可以説是強手如林,在這樣的氛圍當中以一個新節目的姿態一舉獲得這樣的大獎,是非常不容易的,也體現了大家對它的認可。而且《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一係列大會節目當中的一員,從2013年開始,中央電視臺就不斷地推出這樣的文化綜藝類節目,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謎語大會》等等,而且每播必火,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熱潮,有很多人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我們的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

  我講一個小故事,我有一年擔任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的主考官,當時有一個孩子,他就因為特別喜愛中國的漢字,去研究半年時間,背了三本字典,而且都是像《康熙字典》那樣的字典,而且不僅背,他還去琢磨,古人是怎麼造字的,他就用這個辦法參加比賽。結果考題當中有一個問題他真的不會答,不知道那個字怎麼寫,他就在現場自己造字,居然成功了。評委老師説他有道理,就讓他順利過關了。我覺得由此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今天的青少年依然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東西。

  其實不僅僅是文藝綜藝類的節目關注中國文化,就像我主持的《新聞聯播》節目,剛剛過去的春節裏,大家都注意到了老百姓自拍的《厲害了 我的國》,在百度搜索量已經超過了1個億,還有像街景式的海採,《一路回家》、《天下父母》等等這些都獲得了非常好的收視。有一個觀眾説《新聞聯播》怎麼成了催淚彈,很多觀眾看完以後直戳心窩子,戳中了他們的淚點,但是就算哭,他們也特別喜歡看,也願意看。為什麼這些節目老百姓這麼愛看?為什麼這麼火呢?我也跟節目組主創人員聊過天,問過他們這個問題。我發現大家的回答有一點是非常相似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到中國傳統文化裏面去挖,你能挖出很多東西,那是一個大寶庫、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國詩詞大會》就是源于我們中國人從小就背的唐詩宋詞,《漢字聽寫大會》也是中國人都要寫的漢字,像新聞裏面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們溫情的表白,就代表了中國人的愛情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春節過年的時候一家人照一個全家福,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庭觀,過年的時候闔家團圓,這就是我們的中國文化。

  記得當年馮友蘭先生談到中國的文化有一句話,他説“蓋舉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這説明我們中華文化在全世界文明當中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基因非常強大、非常優秀,所以才會不斷地選擇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句話,“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我覺得説得特別好。所以,我們的中華文化就是一個大富礦,我們需要不斷地從中挖掘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去傳承它。但是這個主創人員也跟我説,做這些節目真的挺不容易的,為什麼?像詩詞大會前期醞釀、籌備、研發超過一年的時間,前期投入非常大,而且這些主創人員要背著什麼樣的壓力,就是不知道這個節目播出以後到底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結果未知是一種壓力。周圍那麼多媒體都出現了很多好的綜藝類節目,對他們也是壓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編導需要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要奉獻,要不斷創新、打磨。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我們媒體人的堅守,媒體人的奉獻,媒體人對于中國文化的責任,真的不是説一句空話,就體現在一個一個節目當中,實實在在的節目,一條一條新聞片子當中。

  但是話説回來,他們也跟我説,在做中國文化這些節目的過程中,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他們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這個回報不是獎金,也不是拿的大獎,而是一種心裏的滿足感,特別有成就感。他説,我看到我的節目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全社會都在點讚,全社會都去重溫經典,去重新回歸到我們的傳統當中,從傳統當中找回到自己的初心,有了初心才能繼續前進。我想這可能就是成風化人。

[責任編輯: 林巧婷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058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