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巨委員:補生産性服務業短板 助力振興實體經濟

2017-03-04 20:59:0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 季明)在制造業擁有30多年管理經驗的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建議,振興實體經濟不要光把眼光聚焦在制造業上,還應通過大力補齊生産性服務業短板等方式,切實為實體經濟減負增效。

  生産性服務業涵蓋面廣,包括研發設計等技術服務、物流與供應鏈服務、資訊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通過降低生産物流成本等多種方式,生産性服務業在各國都已成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徐冠巨委員在前期調研中發現,一般而言,一國的制造業現代化程度越高,其生産性服務業的發達水準也越高。“德國的生産性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高達45%-50%,成為支援其率先邁向‘工業4.0時代’的堅強支撐。”反觀國內,盡管我國已是制造大國,但與之相配套的生産性服務業仍不完善,成為阻礙走向制造強國的突出短板。“浙江省作為我國經濟發達省份的典型代表,生産性服務業也只佔到全省生産總值的25%左右,就這個數字,還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不少。”

  對此,徐冠巨委員建議,要把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作為振興實體經濟的戰略舉措,以更大力度探索政企協力新機制,引導支援民間資本加大投入,在服務生産端形成濃厚的“雙創”氛圍,同時推動形成“生産性服務與生産制造協同發展”的産業新生態。

  生産性服務業包含産業門類眾多,要打破各自孤立發展的局面,應用好互聯網的時代元素,以“搭平臺、建生態”的思維,建設“開放、共用、共生、連接”的生産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整合物流、資訊流、資金流,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協同發展,係統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不僅能支撐實體經濟健康發展,還能創造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徐冠巨委員説,“如果到2020年,我國生産性服務業佔GDP比重能夠提升10個百分點,就意味著萬億元級的經濟成長空間和上千萬級的就業增長空間。”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 聶晨靜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056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