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肖裕聲:抗日戰爭對民族復興的歷史啟示

2015年05月15日 15:20:10 來源: 參考消息報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攻克河北淶源的日軍據點。(資料圖片)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中國人民不畏強敵、寧死不屈,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全民抗戰,贏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抗戰勝利重振國人信心,重鑄民族魂魄,確立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70年後,為紀念這一偉大勝利,從即日起本報與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聯合策劃推出“勝利的啟示——軍事名家談抗戰”大型專題報道,邀請享譽國內外的軍事名家撰寫紀念性反思文章,與讀者一起回望氣壯山河的抗日史詩,多角度、全方位解讀抗戰勝利的意義與啟示。

    肖裕聲 軍事科學院原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少將軍銜。長期從事黨、國家、軍隊政策理論研究和決策咨詢,主要專著有《中國共産黨軍事史論》《中國共産黨軍隊政治工作史》《毛澤東政治工作思想概述》等。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以堅定的決心和意志,經過14年的殊死搏鬥,贏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開啟了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以弱勝強、團結奮戰、勇于抗爭、從甲午失敗走向民族復興的寶貴經驗與歷史啟示。

    必須有一個為國家民族自我犧牲的堅強領導核心

    近代以後,中國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治集團的腐朽無能和民族內部的軟弱渙散。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民族復興作為歷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産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中國軍民克敵制勝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時代先鋒、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橫行世界,貧窮落後的中國最早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卻率先在世界的東方樹立起不屈不撓、屹立不倒的抗擊法西斯的旗幟,正是由于有了中國共産黨這個能為國家民族自我犧牲的領導核心的突出作用。

    1935年,日本法西斯制造了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中國共産黨明確提出了“抗日救國”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當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中共中央深刻分析和正確判斷國內形勢,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並為一年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做了鋪墊,為中國共産黨和全國人民迎接全民族抗戰奠定了政治基礎。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法西斯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共産黨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發動全民抗戰、實現民權政治、改善人民生活三項基本主張,並向全國聲明: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合作抗日,共赴國難。在中國共産黨的積極努力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在中國抗戰最困難的時刻,中國共産黨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維護團結抗戰的局面。

    1937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給來華考察的卡爾遜交待了一項特殊任務:“希望你不時地給我寫信,告訴我你眼裏的中國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些什麼。”卡爾遜從上海來到山西,會見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等人,先後考察了晉綏、晉西北、晉中、冀中等敵後根據地,並專門赴延安對毛澤東進行訪談。從親身的經歷中,卡爾遜得出一個論斷: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必將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與他有著同樣判斷的還有眾多來到延安實地採訪的外國記者。史沫特萊曾激動地説:“延安使我興奮,延安使我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美國作家斯諾也寫道:“在日本人陣線後方‘舉起他們的棒子’來的,是不知疲倦的農民,是遊擊隊。他們是看不見的,也是無所不在的。”

    專題:勝利的啟示——軍事名家談抗戰

   1 2 3 4 下一頁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4127804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