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心臟驟停如何施救?——中國醫生急救美國大媽引出的話題

2015年03月29日 10:03:4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29日電(記者 周劼人)一位中國醫生急救美國大媽的報道近日廣泛流傳。記者走訪了這則新聞的當事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唐子人及部分醫學專家,請他們介紹緊急情況下如何施救。

    心臟驟然停歇,活命機會短暫

    唐子人去年5月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韋爾危重醫學研究院學習。今年大年初四,他正好去聖地亞哥度假,在海洋公園遊玩時偶遇了突發急症倒地的美國大媽。

    “她在離我10米左右的地方突然倒地。”唐大夫跑上前去,發現患者臉色青紫;又用手觸摸了患者頸動脈,發現呼吸心跳已經停止——情況十分危急,必須馬上進行急救。

    “我是來自中國的急診科醫生。”得到家屬的同意後,唐大夫直接跪在了患者身旁,開始心臟按壓。而家屬則第一時間撥打了急救電話。

    據介紹,這位美國大媽的情況屬于心臟驟停,需要盡快進行心肺復蘇,否則活命機會渺茫。而心肺復蘇需要耗費搶救者大量的體力,唐子人跪在地上堅持按壓了大約10分鐘,直到急救人員帶著心臟除顫的專業設備趕到現場。

    經過急救,患者終于恢復了自主呼吸心跳,被送往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後續治療。公園的工作人員為表示感謝,為唐大夫辦理了免費自助午餐。唐大夫表示,當時病人的情況,耽誤幾分鐘也許就是生死相隔。

    徒手進行急救,注意哪些問題?

    這位美國大媽倒地的病因並不明確,但唐大夫根據自己的專業經驗,及時進行了心肺復蘇,無疑為後續的成功搶救奠定了基礎並贏得了寶貴時間。

    北京急救中心資深急救專家賈大成大夫説:“如果心跳呼吸停止時間超過4分鐘,腦組織會永久性損傷;超過10分鐘,基本就會腦死亡。因此搶救開始得越早,心肺復蘇成功率越高,後遺症越少。”

    “復跳前的心肺復蘇非常必要,可以維持大腦心臟等臟器的基本血供,為心臟復跳準備條件,減輕嚴重腦損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任守臣大夫認為,如果沒有現場及時施救,心臟喪失了活動,哪怕除顫設備到來,除顫也是無效的。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王西富説,心臟驟停的病人,從現場發生傷害到被送入醫院、院前搶救的環節被形象地稱為“生命鏈”,包括撥打急救電話,早期心肺復蘇,早期電除顫等,直接關係到心臟驟停的患者能否被成功挽救。

    “即使現場沒有設備,不能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心臟除顫,徒手心臟按壓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王西富説。

    急救醫學常識,亟待廣而告之

    唐子人大夫對記者説:“作為一名醫生,搶救成功了一條生命,肯定是有成就感的。”

    他介紹,撥打電話後,急救人員大約10分鐘就趕到現場,並及時用AED為患者除顫,這些都是美國大媽能被成功搶救的重要因素。

    他認為,在美國的經歷讓他看到,國內公眾對于徒手心肺復蘇知識的掌握,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種對心臟驟停性猝死有重要作用的急救技能,如能推廣,被更多人了解和掌握,無疑會改善公眾的健康狀況。

    國家衛計委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數大約在54萬左右。可見,緊急施救對挽救生命的意義十分重要。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郭繼鴻教授表示,由于我國公眾缺乏猝死急救知識和基本技能,心臟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極低,能夠搶救過來的患者不足1%。“掐人中、掐虎口的都有,但能及時正確進行心臟按壓的人,太少見了,這樣會錯過最佳搶救時機。”

    對心臟驟停的人如何施救?專家介紹,第一,拍打喊叫倒地者,如果沒有反應,叫人撥打急救電話;第二,俯身觀察倒地者有沒有胸廓起伏呼吸運動,有沒有頸動脈搏動,判斷是否心臟驟停;第三,持續胸部正中按壓,等待除顫器和救護車到來。

    探訪“唐神醫”救人現場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3010107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79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