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閱讀

帖文推薦

網搜聚合

更多關于的相關閱讀

服務聚合

登錄入口:
新華網首頁
 
  ·全國“兩會”為何總在3月召開? ·專訪尹中卿:“讓更多資金投向縣域城鎮” ·傅瑩曾將84歲鄧小平譯成48歲 鄧聽後開懷大笑 ·新總理17日上午與記者見面 ·[兩會行走]“最炫兩會風” ·白岩松:衡量開會是否説真話 就看能否把我説困 ·當好人民“代言人” ·[履職報告]每一條建議都落地有聲 ·話題雖熱,思考要冷 ·參政議政,是道大考題
專訪尹中卿:“讓更多資金投向縣域城鎮”
2013年03月05日 08:32:01
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
【字號: 】【列印
【糾錯】

    十八大之後,“新型城鎮化”一詞成為全民關注熱點。

    市場的敏感則來自于政策層面的資訊釋放。2012年11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會見世行行長金鏞時表示,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12月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提到了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也和李克強副總理多次提出的概念——新型城鎮化形成呼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數量從l978年的l93個增加到2011年的657個,建制鎮從2173個增加到19410個。

    “但也應當看到,在城鎮化形態和城鎮布局上,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城鎮發展不夠協調,縣域城鎮數量雖多但規模偏小,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較差,綜合承載能力不足,集聚産業和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

    截至2012年,全國還有20%的小城鎮沒有集中供水,80%的小城鎮沒有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縣域城鎮建成區平均人口只有7000人左右,相當多的建制鎮居民不足5000人。

    “我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就是不斷提升城鎮化建設的品質。”尹中卿坦言,積極穩妥推進縣域經濟和新型城鎮化,就是要走活城鄉這盤棋,讓縣域經濟為城鎮發展提供有力支援,讓城鎮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

    尹中卿認為,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産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為推進縣域城鎮健康發展指明瞭方向。

    城鎮化一定要有産業支撐

    《中國經濟周刊》:城鎮化的核心是什麼?如何看待縣域城鎮發展現狀?

    尹中卿: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産業發展是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如果沒有産業支撐,缺乏造血功能,不僅發揮不了城鎮的應有作用,而且還會拖累區域經濟發展的後腿。

    我國許多城鎮缺乏優勢産業支撐,綜合經濟實力薄弱,集聚能力有限。必須將縣域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協調起來,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提升城鄉産業一體化發展水準,推動城鎮化與縣域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協調發展。

    首先,根據本地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和周邊大城市的輻射作用等條件,承接資金、技術、人才、産業轉移。在農産品主産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集中建設縣城和中心鎮,在農村興建加工網點,打造“一鎮一業”、“一鎮一品”,實現特色産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的有機協調。

    其次,按照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原則,集中開發産業園區,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優勢項目,通過“以城促産”、“以産興城”,建設“工業重城”、“商貿大城”、“旅遊強城”,形成各具特色的産業集群。

    第三,圍繞本地優勢,積極搭建技術服務、融資服務、行銷服務等平臺,注重招商引資,實施龍頭帶動戰略,鼓勵企業兼並重組,培育主導産品,最大限度地發揮工業企業的規模、集聚、輻射和帶動效應。

    不只是“農民市民化”

    《中國經濟周刊》:讓農民真正成為市民,是城鎮化未來最大的變化嗎?

    尹中卿: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鎮,更重要的是實現城鎮公共服務功能。在我國現行財政體制下,絕大多數縣域依賴轉移支付才能維持正常運轉。這就需要盡快解決“市管縣”體制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消除政策限制的壁壘,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係。

    一要擴大縣域財政權。積極探索“擴權強縣”、“省直管縣”改革,完善財稅、投融資體制,逐步給縣域留下更多財力。消除“市壓縣”、“市卡縣”、“市擠縣”、“市吃縣”等現象,調動更多資金投向縣域城鎮,賦予縣域更多的經濟發展空間。

    二要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全覆蓋。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體係改革。逐步實現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後在子女教育、文化休閒、醫療衛生、就業服務、勞動報酬、住房租購方面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均等化。

    三要高度重視縣域城鎮老齡人口和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整合政府、社會和家庭等多方面資源,加大養老公共産品投入,大力發展養老産業,關注城鄉空巢家庭以及農村留守老人,切實保障留守農村的大多是婦女、兒童的基本權益和人身安全。

    絕非單純的城市空間擴張

    《中國經濟周刊》:提高縣域城鎮化水準的關鍵是什麼?

    尹中卿:發展縣域經濟是把農民工轉變為市民的重要條件。有利于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輻射和帶動功能,為農民遷入城鎮生活提供優良的人居環境。近年來,由于政府財力短缺等原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內涵式城鎮化嚴重滯後,縣域城鎮建設中“有城無市”現象比較普遍,難以吸收足夠的人口。

    城鎮化絕非單純的城市空間擴張,更緊迫的任務是人口城鎮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必須提升城市發展品質,把加強小城鎮建設作為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重要平臺,強化中小城市和城鎮産業及居住功能。通過合理布局和加快發展重點鎮,提高縣域城鎮發展水準和人口綜合承載能力,擴大非農就業能力和吸納農村人口集聚能力。

    一要推進人口遷移和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引導和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定居。實施有利于農民向城鎮轉移的承包地管理政策。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允許進鎮農民保留其農村承包地的使用權或將其使用權有償轉讓,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允許農村集體土地作股參與城鎮開發,提高農民的財産性收入,吸納農村人口實現就地就近轉移落戶。

    二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眼長遠,注重品質,適度超前地推進市區道路、電力、通信、煤氣、地鐵、地下管廊、給排水、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子孫後代留下經得起歲月考驗、可以滿足當前和未來需要的智能化、個性化基礎設施係統,完善城鎮功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記者 劉永剛

( 編輯: 邱小敏 )
   
010020440010000000000000011105691244158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