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科技、企業界人士熱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012年11月13日 01:35:38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打印
【糾錯】

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尚有諸多難題待解

    部分科技、企業界人士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國未來一個階段的科技發展明確了目標路徑,然而,目前還存在一些制約科技創新的難題有待破解。

    吉林省科技廳廳長毛健説,目前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還不夠強,有些企業對技術創新、研發重視不夠,在投入、成果應用上還有一定差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很好的成果,但與企業對接的環節不是太暢通;在創新環境、創新人才培養上,還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吳曼青説,當前,世界正處在創新最為活躍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新一輪全球産業分工調整雙重機遇疊加。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保障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特別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如何建立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科技體制,在“關口前移”和“版圖東移”的進程中承接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如何造就引領當代科學潮流的大師級人物,為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做好人才準備等,都值得我們思考。

    “就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來説,也還需要完善。農業院校、科研單位科研力度不夠,與基層農業生産結合不緊密。”吉林省榆樹市委書記李國強説。

    奚正平認為,科技資源分散是制約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和科技資源存在脫節現象,科技對經濟的驅動力沒有充分迸發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的行業管理體制和條塊運行機制,使科技資源長期難以有效整合。

    科技創新能力薄弱,也是當前許多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從事多媒體展示技術研發的西安靈境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徐建榮深有體會:“一些地方雄厚的科技實力跟企業似乎搭不上邊。許多科技成果‘躺在’科研人員的論文和課題中,沒有實現向市場轉化。”

    評價體系滯後是科技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話題。陜西省政府參事、長安大學隧道工程安全研究所所長夏永旭認為,當前的創新評價體系有短視化、數量化、簡單化的傾向,過分強調數量等“硬杠杠”,對科技創新的潛在資源造成了一定的誤導和浪費。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 編輯: 錢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