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勵志墻”:一村人的“耕讀故事”
2020-08-13 10:11:22 來源: 青海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徐家臺村黨支部書記徐世林講述“勵志墻”的故事。

徐家臺村委會樓道上的“勵志墻”。韓起翔 陳晨 攝

  踏進樂都區瞿曇鎮徐家臺村村委會辦公樓的樓道,赫然呈現出頗為驚喜的一幕:一面“勵志墻”上貼滿了各種錄取通知書!

  在上百張證書中,經徐家臺村黨支部書記徐世林一一介紹,其中,“一張畢業證書”和畢業照中徐遷順追求文化知識的“勵志故事”,特別勾起了記者的好奇。

  照片中的徐遷順,眉清目秀,眼神中透著智慧。 “徐遷順,是我妹妹,這張錄取通知書,對妹妹和我一家人而言,有著一段不平凡的難忘故事,能編出一本書哩!”徐世林感慨道。

  1991年徐遷順被青海師范大學錄取了。徐世林回憶當時的情景:“太好了!説實話,比我自己考上大學還高興呢。”

  ……

  1979年, 高中畢業的徐世林,剛剛走出校門,對大學滿懷著渴望和憧憬。不幸的是,因為父親患有嚴重的肺心病,長期需要買藥打針,家裏缺勞力,生活窘迫,徐世林只好含淚退學,務農養家糊口。

  徐世林看著五叔家的堂弟徐世梁背起行囊去北京大學讀書的場景,他既高興又羨慕又心酸……五味雜陳涌上心頭。

  但是,徐世林看著病重的父親、看著家中堆下的一袋袋盤尼西林藥瓶,他知道自己必須要扛起家庭的重擔!

  當然,徐世林也明白“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他認定山村裏的孩子要改變自身的命運、家庭的命運、村莊的命運……只有發奮苦讀,跳出農門,才能實現幸福的夢想。

  那一年,妹妹徐遷順考上高中,本來是家中的一件喜事,可是看著躺在炕上的父親、清瘦的母親,怎麼也高興不起來。父親看著女兒手中樂都三中的錄取通知書,沉鬱犯難了十余天,不知道該怎樣對女兒開口,但最終還是痛苦地説了:“順兒呵,爸知道你學習好,也知道你的心思,應該讓你繼續上學,可你也明白咱這窮家的情況……”“要不咱還是別念了,師范學校你也沒錄上。一個女娃娃念高中也沒啥用,還不如早點找個人家嫁了吧。”

  父親的話,句句像塊巨石,重重地壓在了女兒心頭,她溜進屋裏沉默不語,眼淚卻順著臉龐嘩嘩流下來……悶悶不樂,好幾天不出屋。

  “父親呀,女娃不讀書,命比男娃苦,嫁到人家,身不由己,就苦一輩子啊!”徐世林看著妹妹一直緊閉的房門,不忍心妹妹也和自己一樣放棄學業。

  “父親呀,我妹妹成績這麼好,不僅不能停她的學,還要讓她上縣上最好的學校。”徐世林耐心地勸説爸爸。

  于是,徐世林揣著兩盒餅幹,領著妹妹徐遷順走了20多公里山路,來到樂都一中,想求老師收下妹妹讀高中。看著兩個年輕的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老師沒有收餅幹,反倒拿出一張卷子。

  “你要考得好的話,就留下來吧。”一直擔心的徐遷順喜上眉梢,她精心解答擺在眼前的這張決定命運的考卷。終于,她從樂都三中考入樂都一中,如願以償。而且,經過幾年的高中學習,1991年她順利考進了青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習。

  在徐世林的幫扶下,家裏徐遷順的三個姐妹一個個讀了本科、讀了碩士,走出了大山,改變了命運。

  除了徐遷順,“勵志墻”上還記錄了村子走出去的眾多學子:徐世梁,北京大學;徐世曉,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研究所;徐英國,武漢工程大學;盛兆俊,華北電力大學……博士、碩士、大學生名單滿滿一墻。

  這個坐落在鳳凰山下的小村莊共有210戶735人,孕育出了28名博士、碩士及264名大學生。

  在徐家臺村,各家各戶深知“讀書才有出路”的道理,別家培養了會讀書、有出息的孩子,自家也要不甘人後。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徐世林精心策劃了這面“勵志墻”,用一張張畢業證書將這些走出大山的學子的腳步記錄了下來,同時激勵村子裏正在讀書的孩子。

  “這幾張北大、中國社科院、天津大學的畢業證書,是來自我們村有名的‘三博之家’,徐世梁、徐世曉、徐世棟三兄弟都是博士。他們的父親是我的五叔,五叔重視孩子的教育,家裏的孩子都考出了大山。如今徐世梁、徐世曉分別是南京大學的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世林説。

  教育給徐世林家族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家庭走出一名大學生,往大里講,是為國家做貢獻,對自身家庭來説,也是改變了自身、家庭的命運。

  像徐世林家這樣有多名高材生的家庭,在徐家臺村並不是個例。村民李家蓮老人的四個兒子中就有兩個考上了大學,小兒子考取了長春理工大學,如今在山東工作。

  “小兒子在山東工作,經常會打電話來,説我們老人家裏早晚多鼓勵孫娃們,向前輩叔叔阿姨學習,心存高遠,踏實學習。”李家蓮老人滿臉喜悅,指著北屋內兩面墻上的80多張“三好學生獎狀”説,“你們看看,我倆孫女優秀吧,我盼著她也考上個大學、考上個博士,成為村裏的第四個博士呢。”

  走到徐世林家的二樓,看見門楣上赫然寫著“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匾額。為了能讓這種耕讀風氣代代傳承,徐世林就和村裏考出去的人商量成立一個“博愛協會”,意取“博士愛護學子”,反哺桑梓,對村子裏家境貧困的學子在上學方面給予資助,為家鄉的孩子們注入學習奮鬥的動力。

  父母的教育和家鄉的文化氣息,如雨露般融進了每戶人家,每一個莘莘學子的心裏。讓村裏的每一個人知曉家國興旺、離不開人才的道理。

  徐世林和村“兩委”班子還想憑借著徐家臺村“耕讀傳家”的盛名,再借徐家臺村毗鄰瞿曇寺景區的優勢,振興村裏的民俗文化和鄉村旅遊産業,讓省內外的父母帶著孩子們來觀光體驗村史館的“勵志墻”,以此帶著村民進一步興文化興旅遊産業奔小康。

  “希望村裏走出去的大學生也能回到村裏,返鄉創業,推動村經濟發展,帶著村民奔小康。”徐世林説。(記者 韓起翔 陳晨)

【糾錯】 責任編輯: 魚昊
載入更多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36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