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緩解老年大學壓力還需社會化方案
2019-03-01 08:41:20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近日,各地老年大學紛紛迎來春季招生報名。與往年一樣,老年大學“入學難”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哈爾濱老年人大學部分熱門課程“秒光”;德州市老年大學門前排起的“長龍”中,有人淩晨4點就過來排隊……熱火朝天的報名現場,很多老年人獨自前來報名,但也不乏子女陪同父母前來,甚至還有高齡老人替有事無法前來的退休子女跑腿。

  隨著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養老觀念也在發生轉變,不少老年人不再單純滿足于“老有所養”,而是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文化養老日益盛行,老年大學因此“一座難求”。雖然很多老年大學都想方設法增加課程、擴大招生,但仍難滿足老年人熱情高漲的“求學”需求。傳統的現場報名方式之外,多數老年大學都嘗試開展網絡報名、網絡授課等新模式,即便如此,老年大學“入學難”依然普遍存在,四川老年大學不得不為此推出了抽簽決定的方式。

  比起適齡兒童“入學難”,老年人想要進入老年大學繼續學習無疑更難,因為“僧多粥少”的矛盾更為突出。資料顯示,國內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機構已經超過7萬所,有800萬老年人正在進行學習。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4億人,約佔全國人口數量的17%。兩相對比可以得知,在相關教育機構學習的老年人,僅佔老年人口數量的3%,老年大學“入學難”由此可見一斑。

  盡管以“大學”為名,老年大學與普通大學還是有較大差別的,其中不僅體現在課程設置上,更體現在學歷文憑上。實際上,老年大學之所以受到追捧,並不是老年人想要獲取更高學歷,而是老年人想要通過學習提高技能、擴大交往,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對老年人來説,兼具學習與社交功能的老年大學,無疑是滿足精神贍養需求的絕佳選擇。因此,老年大學“入學難”的另一面是一些老年大學的學生遲遲不肯“畢業”。揆諸報端,常年流連于老年大學的老年人並非少數,鄭州一位九旬老人已經上了28年老年大學,從建校開始持續至今,決心做一個“永不畢業”的學生。

  老年大學普遍收費不高,鮮明的公益性是老年大學備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從擴大老年人“入學率”的角度打量,老年大學應該設置一定的畢業年限,但從實際操作層面卻很難付諸實踐,一方面是因為能夠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場所還太少,另一方面是因為相當一部分老年大學都是企事業單位自主開設。鄭州那位“永不畢業”的老年人即為其中一例。“入學難”與“不願畢業”並存,對于普通老年人來説,想要入讀老年大學實屬不易,想要挑選心儀的課程更是難上加難。

  新年伊始,北京、濟南等地相繼發布《關于加快發展老年教育的實施意見》,不約而同提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要推動老年大學面向社會辦學,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促進老年教育與相關産業聯動。面對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現狀,“社會化”不失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面向社會辦學,意味著企事業單位老年大學敞開校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意味著民辦老年大學可以獲得更多政策支援和資金補貼。在發展老年教育的基礎上,有必要不斷豐富文化養老的形式和載體,如果老年人能有更多“老有所樂”的去處,自然能大大緩解老年大學的壓力——老年大學應成為培訓文化技能的基地,而不應成為享受文化生活的“避難所”。

  “人過四十不學藝”早已成為歷史,“活到老學到老”是當下老年人的普遍心態。為了滿足老年教育需求,今後5年之內,我國計劃將目前3%的老年人學習人數提高到20%,由此意味著,至少有5000多萬老年人將在老年大學或教育機構裏學習。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關乎千萬老年人的福祉,而且體現著文化養老的政府責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步子不妨再大一點。(趙志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喜迎 “三八”節 女職工遊故宮
喜迎 “三八”節 女職工遊故宮
愛耳護耳 從我做起
愛耳護耳 從我做起
“水墨”鹽湖
“水墨”鹽湖
新疆:接待遊客人數創新高
新疆:接待遊客人數創新高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6112417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