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消失的村莊”——節前探訪延安老區易地搬遷脫貧戶見聞
2020-01-19 16:54:5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春走基層·圖文互動)(1)“消失的村莊”——節前探訪延安老區易地搬遷脫貧戶見聞

  陜西延安延川縣乾坤灣鎮溫家垣村呂家山自然村的入村道路(2019年11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新華社西安1月19日電 題:“消失的村莊”——節前探訪延安老區易地搬遷脫貧戶見聞

  新華社記者梁娟、姚友明、李華

  春節將至,延川縣乾坤灣鎮龍耳則村61歲的村民馬寶銀即將在自己寬敞明亮的新房裏,迎來第一個農曆新年。這兩天,他用燃氣自行供暖,新屋內暖烘烘的。

  馬寶銀的老屋在龍耳則村下轄的老山自然村,那裏山大溝深,距離如今的安置房有10多公里。“想要去趟村部,雖然路不算長,但那邊不通公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來回走一趟要3個小時。”

  交通不便使得馬寶銀自己種的玉米和蔬菜無法運出山村,他的小兒子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大兒子也曾遭遇車禍,家庭的牽絆讓生活變得艱難。2017年,他的老婆又患突發性腦出血,讓這位年過花甲的漢子,養家的責任更重了。

(新春走基層·圖文互動)(2)“消失的村莊”——節前探訪延安老區易地搬遷脫貧戶見聞

  陜西延安延川縣乾坤灣鎮溫家垣村呂家山自然村村民馬富寧在新房子裏(2019年1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2016年,馬寶銀被認定為貧困戶。2017年時,老山村的住戶已經由最早的16戶下降到兩戶。在2018年老山村的住戶只剩下馬寶銀時,鄉鎮幹部頻繁到他家,勸説他搬離老家,搬到集中安置房裏去。

  搬進上下兩層共計90余平方米的新房,馬寶銀自己只花了1萬元左右,他當然願意。如今他有42.5畝耕地退耕還林,每年享受6800元補貼,延長縣農業局還流轉了他家27.5畝的棗樹,每年增收5500元。此外,妻子現在還享受每月1200余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他一家人已經在2018年實現脫貧。

  讓馬寶銀感到困擾的是,脫貧並搬家後怎樣能不脫産業。村裏打算給他公益性崗位,讓他在安置房小區負責路面清潔工作,貼補一些家用。另外,他從信用社貸了3萬元政府貼息貸款,決定新年自己還要經常回到老家的耕地裏,靠種花椒和紅棗開拓一番“事業”。“靠好政策脫了貧,自己不能總是等靠要,我要靠自己打拼未來。”馬寶銀説。

  在乾坤灣鎮溫家垣村呂家山自然村,曾經的貧困戶、67歲的村民馬富寧因為要照顧患精神疾病的二兒子,所以沒有選擇像鄉親們一樣搬離老家。當地政府並沒有將這個偏遠的村落忘記,即便這個自然村平時只有馬富寧一戶兩人常住,政府還是在2015年投資200多萬元,硬化了入村道路,解決了自來水上垣的問題。

(新春走基層·圖文互動)(3)“消失的村莊”——節前探訪延安老區易地搬遷脫貧戶見聞

  陜西延安延川縣乾坤灣鎮龍耳則村的集中安置房(2019年11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2017年,馬富寧的老屋被鑒定為危房,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他告別了土窯洞,住進了新房。“過年時可能有的鄉親會回來上墳,前兩天剛下過雪,我要趕緊把來村裏的路清理好,方便他們過來,也想和他們聊聊天,敘敘舊。”馬富寧説。

  日常村裏的衛生工作,也由馬富寧負責。他説,等到未來鄉村振興了,肯定有人會再回來,他要給大傢伙看好這個“家”。

  去年5月,隨著革命聖地延安最後兩個貧困縣延川、宜川脫貧退出,延安告別絕對貧困。數據顯示,位於黃河沿線的乾坤灣鎮76個自然村中,已經有34個因為脫貧攻堅戰或其他原因而“消失”。

  延安市市長薛佔海&&,延安脫貧攻堅重心已轉到脫貧成果的鞏固提升,將堅持扶持政策不減、工作力度不減、資金投入不減、幫扶力量不減、督查考核不減,再立愚公志,確保老區群眾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消失的村莊”——節前探訪延安老區易地搬遷脫貧戶見聞-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6009112548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