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扶貧“巧幹”挖掘“金山銀山”——重慶4個未摘帽縣探索脫貧新路
2019-12-11 09:02:2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重慶12月11日電 題:扶貧“巧幹”挖掘“金山銀山”——重慶4個未摘帽縣探索脫貧新路

  新華社記者李松

  地處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的城口、巫溪和酉陽、彭水縣,是重慶最後4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地處偏遠,貧困程度深,如何啃下扶貧“硬骨頭”?這4個縣堅持生態與脫貧並重,推動鄉村美景“變身”致富産業;精準發揮政府幫扶之力,扶貧路子越走越寬。

  環保與脫貧攻堅相得益彰

  夕陽晚照,青石之間,錯落點綴的粉黛亂子草隨風飄搖……酉陽縣疊石花谷景區以怪石與鮮花的組合一炮而紅,開園當日就吸引了遊客2萬多人次。

  幾年前,這個“網紅”景區還是一片石漠化區域,水土流失嚴重,農民廣種薄收,脫貧步子邁得艱難。

  “想脫貧,光守著石頭疙瘩可不行。還得從生態修復上下功夫。”疊石花谷景區負責人周永樂説,他們請來規劃、植物專家,在3000多畝土地上重新培土、培肥,在石頭之間間種適宜花卉,實現環境提質升級。

  在疊石花谷,伴隨生態美麗蝶變而來的,是不少農民生産經營形態的更新升級。“過去我在石頭縫裏種菜,一年辛苦下來,剩不下幾個錢。”村民冉學儒説,如今他家的農家樂就開在景區邊,月收入一兩萬元。

  “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不是句空話,要從一項項規劃、一個個細節中體現。”酉陽縣板溪鎮黨委書記黃強説。

  在板溪鎮山羊村,遊客漫步在石板路上,兩旁柳樹、桂花樹搖曳生姿。木頭房因山就勢,被改造成一間間雅致的茶室、書屋。山羊村沒搞大拆大建,而是利用好原生態的山水林田資源,既改善了環境,也推動了脫貧工作。

  貧困戶有了股金收入

  又到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的日子,城口縣棉沙村便民服務中心前擠滿了村民。今年,棉沙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近20萬元。其中,貧困戶陳倫平一家分到了2000多元。

  “我們以前是個‘空殼村’,發展産業大夥兒各搞各的,沒有統一組織,容易‘打亂仗’。”棉沙村股份經濟合作聯社理事長陳學江説,2017年以來,縣裏試點財政補助為村集體發展注入啟動資金,帶動村民抱團創業。

  “依托財政扶持,村裏啟動資源變資産、農民變股東等改革。我們還利用地處城郊的優勢,與外來資本合作,發展物業租賃。”陳學江説,如今村集體的倉儲物流、鄉村休閒設施都租出去了,租金收入穩定。

  “縣裏已投入近8000萬元,推動180多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村民抱團發展並撬動資本投入,打出脫貧增收‘組合拳’。”城口縣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曾棱説。

  類似信用貸款、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資金股權量化到戶等創新形式,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扶貧作用。

  在彭水縣長溪村,貧困戶王茂英剛賣出一批牛,賺了3萬多元。她説,肉牛養殖能起步,多虧了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僅在長溪村,短短兩三年,就有近20戶貧困戶在扶貧信貸支援下,發展起肉牛、蔬菜等規模種養殖。

  “智志雙扶”

  “脫貧路上,內心的動力比外來的幫扶更重要。”城口縣委書記闞吉林説。

  近些年,城口縣倉房村脫貧邁出了大步,一條條公路延伸進村、一棟棟新房拔地而起,村民也煥發出創造新生活的熱情:“在扶貧路上,政府幫我們一把,我們自己也要有志氣,加油努力幹。”

  在倉房村,教育落後曾是村民心中之痛。靠著家長和學生努力、政府支援,這個偏遠的山鄉有了新的精氣神。1997年時倉房村大學生0人、高中生5人、初中生19人;到了2017年,這三組數字分別達到27人、46人、177人。

  不少地方還創新機制,讓群眾參與扶貧項目實施、監督全過程,脫貧內生動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在巫溪縣漁沙村,為發展肉牛養殖,楊自清等群眾代表與政府、企業工作人員一道去河南購牛,對肉牛品質好壞、價格是否公道全程把關。楊自清説,搞扶貧産業是咱自己的事情,一點不能含糊。牛壯了賣出去,家家戶戶都受益,脫貧信心更足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27112533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