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泰晤士”隨處可見,“維也納”“地中海”層出不窮。有關地名的“大、洋、怪、重”亂象由來已久,素來是“群嘲”的對象。近來,各地紛紛啟動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對洋地名、怪地名等堅決説“不”。
為什麼要對地名“大動干戈”?往小處説,地名是生活的一部分。家長裏短、離合悲歡,都在這裡發生,從鴻雁傳書到“有快遞自遠方來”,都跟地名有關。它的辨識度、存在感,直接影響群眾的生活體驗。
往大處説,一個地名,就是一個標籤、一張名片。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名字不只是簡單的符號,而是蘊藏着深厚的寓意或內涵。地名也是如此,一個城市、一座古鎮、一條胡同的名稱,往往體現着風土人情,記錄着發展變遷,當然,也承載着一方鄉愁。地名,是情感的紐帶,是文化的載體,是展現地方特色、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而規範地名,正是順勢而為、必要之舉。曾幾何時,一些地方爭相在地名上“求突破”,或趕時髦圖洋氣,或搭便車博眼球,尤其一些新建小區、建築,為了追求所謂的時尚感、現代化、國際范,熱衷以洋名撐門面,借怪名長威風,留下了不少東施效顰之醜。公允地説,洋地名、怪異地名扎堆出現,有其社會背景。從習以為常、一哄而上,到逐步反思、紛紛吐槽,這背後是社會的發展進步,是公眾視野的開拓、審美的提高,更是源自深層次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那麼,如何規範?
一方面,要管好增量。規範地名並不是一項新工作。過去的實踐證明,地名更改難度大、成本高、牽涉面廣。為此,嚴控增量,不為以後添負擔至關重要。在這方面,針對新建築、新小區、新建工業園甚至新增的公共標誌牌、房地産廣告、戶外標牌標識等,有必要做好事前審核,同時強化宣傳引導,強化源頭治理,讓新增地名展現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風采。
另一方面,要整治存量。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地名散佈在大街小巷,位置分散,數量龐大。如何有效規範是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大考驗。對此,既要用好網格化治理經驗,以基礎網格做好摸查、梳理,又要向共建共治共享要活力,通過徵集、核實等方式,提高效率、各個擊破。尤其需要強調的是,規範地名不僅要在線下,也要與線上的互聯網地圖等進行聯動;不僅要借群眾之力,也要注重汲取公眾智慧,在破舊立新的過程中做好徵求意見、論證、公示等工作,把地名更迭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夏振彬)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