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迪拜3月9日電 專訪:科幻小説讓人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
新華社記者蘇小坡
“科幻小説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能夠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8日在阿聯酋迪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當天,劉慈欣在迪拜參加阿聯酋航空文學節並舉行與讀者見面交流會,現場座無虛席。隨後,他還為大量排隊等候的讀者一一簽名。
劉慈欣説,科幻文學作品能引導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對科學産生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青少年讀者應該涉獵各類文學作品,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劉慈欣説,他曾經喜愛過列夫·托爾斯泰、阿瑟·克拉克和王蒙的作品。“正是我閱讀過的這些作品讓我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他&&,中國科幻作品要想獲得世界性的影響力,得到外國讀者的認可,必須要能講出屬於自己的好故事,把科幻本身不可替代的部分發揮出來,給國外讀者不一樣的感覺,這樣才會有影響力。
劉慈欣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説《三體》2015年獲得被譽為“科幻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三體》已經被譯成近20種語言面世,希望今後能出版阿拉伯語版的《三體》。”劉慈欣説。
談到由他的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近期在國內取得票房成功,劉慈欣認為這主要是電影主創團隊努力的結果,自己的作品只是一個背景和起點。他認為,這部電影整體上有出人意料的進步,但跟美國製作的科幻大片仍有一定差距。“作為第一部國産科幻大片很鼓舞人心,進步主要在特效、科幻理念和如何用中國人的情懷講故事。”劉慈欣説。
劉慈欣&&,雖然《流浪地球》取得成功,但不能照葫蘆畫瓢都走這條大投入、大製作的路,那肯定走不通。他期待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風格多樣化,但現實是目前還缺少歐美科幻電影完善的工業體系,缺少包括科幻特效、科幻編劇在內的專業人才等。
在被問到科幻是否會因科技發展而沒落時,劉慈欣回答,有這個趨勢,但科幻電影和科幻文學要分開來看,科幻電影將會有很大發展空間,但科幻文學的前景不明朗,原因比較複雜,但的確存在讀者群和創作群都在減少的現象,也缺少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
“科幻小説只是把各種未來的可能性排列出來,至於哪一個會成為事實,這不是科幻作家能夠預測的。”劉慈欣説。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