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人水和諧”的生動實踐——福建莆田木蘭溪治理紀實
2018-09-21 00:03:4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人水和諧”的生動實踐——福建莆田木蘭溪治理紀實

  被人們稱為“城市綠肺”的莆田木蘭溪支流延壽溪中的荔枝林帶,保留著眾多荔枝樹(8月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新華社福建莆田9月20日電 題:“人水和諧”的生動實踐——福建莆田木蘭溪治理紀實

  新華社記者

  綠蔭如蓋的荔枝林倒映在寬闊的水面,成群的白鷺在茂密的水草叢中悠閒覓食……夏日的木蘭溪畔,一派荔林水鄉的生態意境。

  木蘭溪,福建省內六大重要河流之一。從曾經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瀾清波,這條一百余公里長的河流,見證了一座城市、一個流域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滄桑巨變。

  習近平同志親自推動,當地幹部群眾接續奮鬥,從“談洪色變”的歷史創傷,到“人水和諧”的生態新圖景,木蘭溪治理成為新中國水利史上“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人水和諧”的生動實踐——福建莆田木蘭溪治理紀實

  這是莆田的千載古堰——木蘭陂(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為民治水:百萬群眾揮別千年水患

  倒塌房屋近6萬間,被淹農田45萬畝,近3萬名群眾寄居他鄉,2萬名學生被迫停課……1999年10月,第14號超強颱風引發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水,把木蘭溪變成了“災難之河”。

  回憶起當年的受災情景,莆田市城廂區霞林街道下黃村村民韓立新仍然歷歷在目:“村裏受海水和洪水雙重夾擊,齊腰深的洪水一天一夜才退去。村裏土木結構的房屋嘩啦啦倒塌了大半,像放鞭炮的聲音一樣。”

  災情牽動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的心,他第一時間來到莆田,走村入戶慰問受災群眾。面對災情,對木蘭溪水患成因有著深入了解的習近平同志留下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是考慮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的時候了!”

  1999年12月27日,習近平同志將當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設的義務勞動現場安排在木蘭溪,並與當地幹部群眾、駐軍官兵6000多人一道參加了義務勞動。習近平同志在現場説:“今天是木蘭溪下遊防洪工程開工的一天,我們來這裏參加勞動,目的是推動整個冬春修水利掀起一個高潮,支援木蘭溪改造工程的建設,使木蘭溪今後變害為利、造福人民。”

  木蘭溪下遊防洪工程建設由此拉開序幕。隨著一鍬鍬揮土和一根根落樁,莆田人根治水患的千年企望一步步走向現實。

  回憶起那一天的場景,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張鎮村村民何光亮仍然激動不已:“聽説省裏要根治木蘭溪水患,發動大家勞動,全村一下子沸騰起來了,像過節一樣,盡管是冬天,但大家心裏熱乎乎的,都是一路小跑著趕到現場幹活的。”

  木蘭溪,是福建省東部獨流入海的河流,發源于福建戴雲山脈,天然落差784米,幹流總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是莆田的“母親河”。

  木蘭溪流域雨量充沛,水位季節變化大,流程短。由于河道彎曲、斷面狹窄等獨特自然因素,只要上游的仙遊東西鄉片區一下大雨,下遊的興化平原南北洋片區就水流漫灘,引發洪澇災害,故有“雨下東西鄉、水淹南北洋”的民謠長期流傳。

  木蘭溪水患由來已久,歷史上莆田人民的“抗天歌”,不乏悲壯慷慨的篇章。

  在木蘭溪距入海口26公里處,有一座200多米長、形如鋼琴的攔河壩,名為“木蘭陂”。就在不遠處,佇立著為木蘭溪治理付出過心血乃至生命的歷史人物雕像。

  往事越千年。西元1064年,福州長樂女子錢四娘傾其家資圍堰築陂,但因陂址選擇不當,剛築成即被洪水衝垮,錢四娘憤而投水自盡。受錢四娘的治水精神感召,木蘭溪上的治水者前赴後繼,歷經艱難困苦,終于在1083年建成了木蘭陂,為雨季奔騰洶涌的溪水扎上了“腰帶”。

  “水利無遺,海波不興,人受其益,將及千年。”歷經後世修整,木蘭陂至今仍發揮著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擋潮、水運等綜合功能,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拒鹹蓄淡的典型代表工程。作為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木蘭陂被譽為福建的“都江堰”。

  木蘭陂展現了古人治水的決心和智慧,卻沒能讓莆田人民就此告別洪水的襲擾。據1952年至1990年近40年的資料統計,木蘭溪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發生一次中洪水,小災幾乎年年有。

  洪水的陰影,深刻影響著興化平原上人們的生産和生活。

  在位于木蘭溪下遊低洼地帶的莆田市城廂區霞林街道肖厝社區,不少老房子的墻上都留下了洪水浸泡過的痕跡。在社區黨支部書記謝金坤家裏,記者看到一個高1米多、直徑1.5米的木桶。

  “這是腌鹹菜的木桶,也是洪水泛濫時逃生的工具。”謝金坤説,當洪水來臨時,老人、小孩躲進木桶,由青壯年推著轉移到安全地帶。

  “過去因為連年水患,大家不敢種植收成好、但生長期長的水稻品種,只能種植生産期僅2個月的早稻,便于搶在雨季前收割。”謝金坤説,雖然守著肥沃的平原,但老百姓卻一直過著苦日子。

  1999年第14號超強颱風發生後的10月17日,習近平同志走訪了受災嚴重的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蒲坂村,面對眾多一時失去居所的倒房戶,習近平同志允諾:“等你們在春節前能建好一層新居的時候,我再來看望。”

  1999年12月14日,習近平同志如約再次來到蒲坂村檢查安置房建設情況,看到重建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底層都建好了,有的正在蓋第二層、第三層,他叮囑當地幹部,抓緊時間將房子蓋好,讓災民們早日喬遷新居,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進度,不要因為趕時間而影響品質。他還親手在蒲坂小學種下了一棵榕樹。

  彈指間18年過去,這棵榕樹現如今已枝繁葉茂、亭亭如蓋,成為村民夏日納涼的好去處。而由習近平同志親手推動的木蘭溪治理工程,歷經鞏固、提升和發展,也讓興化大地煥然一新、換了人間。

  莆田市副市長吳健明説:“2016年,一場和1999年一樣規模的超強颱風暴雨襲來,擁有堅固堤防的木蘭溪並沒有再次泛濫。”

  經過長期綜合治理,莆田從“福建省內唯一一個洪水不設防的設區市”,躍升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木蘭溪全面實現了習近平同志當年提出的“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目標。水清、岸綠、景美、宜居,是木蘭溪展現給世人的新面貌。2017年,木蘭溪獲評“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人水和諧”的生動實踐——福建莆田木蘭溪治理紀實

  這是利用木蘭溪流域舊河道開挖成的人工湖——玉湖。當地在此結合周邊公共綠地,建設公共建築,實現了現代建築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8月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久久為功:一項工程開啟全流域係統治理

  木蘭溪防洪工程的開工建設,是幾代人想幹而沒能幹成的事業。

  “治理木蘭溪一直是莆田人民的夙願。自1957年水利部開始規劃整體治理木蘭溪,前後40多年裏,進行過五次規劃,兩次可行性研究,二度開工,都沒有取得進展。直到1999年12月,木蘭溪下遊防洪工程建設拉開序幕。”吳健明説。

  木蘭溪治理之難,難在其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客觀環境。

  經歷過木蘭溪防洪工程波折的莆田市水利局副局長陳東風説,最為突出的是兩個技術難題:一是木蘭溪下遊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暢,裁彎取直,抗衝刷難度巨大;二是木蘭溪處于沿海淤泥地質,在此基質上築堤,無異于在“豆腐上築堤”。

  水患治理,科學為先。為此,習近平同志先後四次來到木蘭溪現場調研,多次聽取並實地檢查治理方案和技術準備,強調一定要“科學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態保護;既要實現水安全,也要實現綜合治理。

  “這種大型防洪工程,只有在前期充分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才能實施。”1999年時任福建省水利水電廳廳長的湯金華對記者説,“為了破解‘豆腐上築堤’和軟土抗衝刷的世界級難題,習近平同志特地請來了國內權威水利專家,終于找到了‘軟體排’技術,並通過了水利部的技術鑒定。”

  為了讓“裁彎取直”對自然原生態影響減到最小,在習近平同志關心下,由國內水利權威專家為木蘭溪治理設計了全國首個物理模型,在木蘭溪張鎮段進行試驗。1999年12月14日,習近平同志來到木蘭溪調研試驗結果,確定成果可行,已具備開工條件。

  2003年,木蘭溪裁彎取直工程完成,原來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為8.64公里,縮短7.36公里。2011年,兩岸防洪堤實現閉合、洪水歸槽,從此結束了莆田市主城區不設防的歷史。

  在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之初,習近平同志指出:“治理木蘭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現在已起步,但力度尚需加大。”

  近20年來,六任莆田市委和市政府班子牢記囑托,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不斷深化拓展木蘭溪治理內容。

  截至目前,木蘭溪防洪工程及生態治理累計投入近50億元,5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段總長37.4公里,佔下遊河段七成以上。木蘭溪下遊地區已超過10年未發生重大洪澇災害,縣級以上城區防洪100%達標。

  近年來,從水上到陸上,從下遊到上游,從幹流到支流,木蘭溪治理堅持安全生態相結合、控源活水相結合、景觀和文化相結合,開啟了全流域、係統性治理的新征程。

  站在莆田市圖書館向西眺望,一片開闊的水面呈現在眼前,成群的白鷺時飛時棲。

  “這片水面叫玉湖,原來的老河道打此經過。為減輕‘裁彎取直’影響原有水生態係統,採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將原始河道水面最大限度保留,形成城市內湖,湖心水域面積超過700畝,不僅有效增加和提升了莆田城區水域面積和蓄洪能力,而且豐富了城市生態內涵。”吳健明説。

  如今,不再泛濫的木蘭溪下遊成了一片新的樂土,一座玉湖新城已然成型,不少過去飽受水患之苦的村民,將陸續喬遷至此。玉湖邊,青少年宮、科技館和圖書館,從西到東一字排開。

  在木蘭溪上游仙遊縣城關河堤旁的綠道上,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這廂是樂隊演奏著當地的莆仙戲,那邊是廣場舞、太極拳團隊的健身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

  仙遊縣委書記鄭亞木説,作為木蘭溪上游,近年來,仙遊縣大力建設防洪生態景觀工程,從單純防洪提升為防洪、生態和景觀綜合推進。

  展讀木蘭溪流域圖,幹流之外,最大支流延壽溪上的東圳水庫引人矚目。這片廣闊水域,承擔著150萬城市人口的供水任務,每年為城區內河及南北洋平原等生態補水6000萬立方米。2014年起,東圳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啟動。

  “東圳水庫治理構築了‘四道防線’。”莆田市市長李建輝説,第一道“保護防線”,上游強化封山育林;第二道“治理防線”,中遊嚴控面源污染;第三道“修復防線”,環庫建設河湖緩衝帶;第四道“法規防線”,制定水環境保護條例,明確水質保護和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目前,水庫水質從過去的Ⅳ類提高到了Ⅱ類標準。

  “我們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優先、係統治理的路子,從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係統角度,統籌推進,還木蘭溪‘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説。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人水和諧”的生動實踐——福建莆田木蘭溪治理紀實

  這是位于木蘭溪流域最大支流延壽溪上的東圳水庫(8月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生態優先:一種理念引領城市轉型發展

  正是夏收時節,在莆田涵江區三八片的千裏沃野上,記者看到,沉甸甸的稻穗挂滿稻稈,村民們正在忙著收割水稻,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三八片農田地處木蘭溪下遊,耕地面積3800多畝,木蘭溪水經此入海。“昔日旱澇地變成今日豐産田。”從事農業工作30多年的莆田市涵江區農業局高級農藝師蔡秋英如此感慨。

  蔡秋英説,木蘭溪治理前,由于地勢低洼,碰上雨季,上游來水量大,加上海水倒灌,農田年年被淹,種的水稻經常顆粒無收。治理後,附近的白塘湖調蓄水準提高,旱時灌溉,汛時泄洪,水稻産量不斷提高,畝産量由以前的700多斤提高到了現在的1100多斤。

  木蘭溪治理後,425平方公里的下遊南北洋平原地區,農業灌溉全年有保障,促進了糧食産量的提高,目前莆田糧食産量每年穩定在70萬噸以上,旱地變良田,每畝耕地效益從2000元升至7000元。同時,農業産業結構得到優化,涌現出一批現代農業企業。

  “木蘭溪流域上游構築保護、治理、修復、法規四道防線,下遊連通河湖水係,保護生態濕地,建設生態綠心。”林寶金説,木蘭溪治理將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實現“一泓清水惠民生”。

  林寶金所説的生態綠心,位于莆田市城市發展核心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木蘭溪從綠心中間穿流而過,北邊五山環繞、四水相依,為荔林水鄉風貌,南邊則以田園鄉村為主,空間開闊。

  從高處俯瞰,荔枝林蒼翠欲滴。僅“綠心”中的綬溪公園片區就保留著兩千畝上萬株荔枝樹,被人們稱為“城市的綠肺”。

  “生態綠心建設,匯集了水脈、綠脈和文脈。以木蘭溪為軸線,以莆田天然形成的水係和特色人文為基底,均衡中心城區生態空間布局,重新雕塑城市生態功能,拉近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之間的距離,把生態效益變成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李建輝説。

  莆田市荔城區因荔樹滿城而得名。在城市建設中,出現了房地産與荔枝樹開發爭地的問題,有人建議將現有6千畝荔枝林砍掉。

  莆田市的決策者認為,荔枝樹承載的是城市的傳統,是城市的綠源,産業規劃要在保護好這6千畝荔枝林的前提下進行,為市民和子孫後代留一片綠蔭。

  生態優先,既要善于“取”,更要勇于“舍”。莆田市曾面臨這樣一道選擇題:一個投資260億元林漿紙的外資項目,建成後預計年稅收30億元。但項目投産後每天約需40萬噸淡水、排放污水約35萬噸,考慮到環境承載力,莆田市毅然放棄了這個“誘人”的項目。

  為保護生態,莆田市主動“調向”,明確綠色發展導向,推動産業布局和經濟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重點打造電子資訊、鞋業、食品加工、工藝美術、化工新材料、建築6個千億元産業和高端裝備、醫療健康、海洋、能源4個500億元産業,華佳彩高新技術面板、華峰新材料等一批重大産業項目相繼落地建設、竣工投産,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位于莆田涵江區的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年産能150萬噸,位居亞洲第一。在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的能源控制中心裏,幾名監控人員正在通過電腦實時監控全廠區的能源消耗情況,用水、用電情況一目了然。

  “絕不浪費一滴水,努力不讓一滴污水排入木蘭溪。”公司技術經理劉志泉告訴記者,公司目前全方位降低水耗,把生産過程中的一些低品質水進行回收,迴圈使用,每天可回收利用約1850噸水。

  “樹立新發展理念,謀求高品質發展,就是要提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藍綠’比重。‘十三五’期間,莆田將繼續推進木蘭溪全流域生態提升工程,逐步構建防洪安全、排澇通暢、防潮蓄淡、水係連通、河網生態、環境優美的係統工程,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造福人民。”林寶金説。

  歷經千年的木蘭陂,如今已經建成為風光優美的親水公園,治水先賢們的雕像靜靜佇立在木蘭溪畔,見證著他們曾經為之付出生命的河流,如今已經換了“脾氣”和模樣,成為造福一個流域和城市的幸福之水。(記者劉亢、劉詩平、涂洪長、董建國、陳弘毅)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人水和諧”的生動實踐——福建莆田木蘭溪治理紀實-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701123462127